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大叔放弃建材行业,攻克“火炬菜”种植难题,一年销售额5000万元

3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184

创业故事:他原本从事建筑行业,最后转行创业去种菜,居然年赚5000万。他为了让芽球菊苣卖得好,建立全封闭的无光养殖间,每隔2小时就去观察生长状况。

为了把芽球菊苣卖出去,他绞尽脑汁想到了试吃的方法,可是芽球菊苣见光4小时就会变绿。他又是怎么样做的呢?咱们就来聊聊刘秀军的致富之路。

1.jpg

1969年刘秀军出生在河北,在当时那个年代从事建筑行业是非常挣钱的一个工作,刘秀军一直都是做钢材生意的。有一次和朋友聚餐,桌上上了一盘酷似娃娃菜的菜品,刘秀军尝了一下,口感和娃娃菜大不相同。做生意的敏锐告诉他,这个菜肯定有商机,他四处打听,发现认识这个菜的人很少。种植这个菜的人更少。于是他就有了想要去种植芽球菊苣的想法。

到了2014年,刘秀军决定要去种植芽球菊苣,放弃原本的钢材生意。他了解到一直是国外的人食用的比较多,国内人食用的虽然比较少,但是早很早之前国内人就已经种植过了。这主要原因是技术的不成熟和无法全年生产。芽球菊苣在国内种植出来的达不到国外的要求,而且生长出来之后只能放两三个月。

用土壤生长出来的芽球菊苣个头大小不均匀,而且还不抱团。这样的品质卖不出大价钱,而且一年就只能卖三四个月。于是刘秀军就打算把芽球菊苣的生长从土地转变到工厂。

首先他把生长成熟的跟从土地里挖出来,修切成15-16cm的长度装箱保存。还要定期给储存好的根通风。但是因为操作不当,在仓库的根部有很多局部长毛的,还有的甚至已经腐烂了。

一发现腐烂就必须尽快处理,不然就会迅速扩散,带动周围的全部腐烂。明明已经设置好了温度,居然还是腐烂,这让刘秀军非常的着急,他每天待在厂里观察那些储存的根。终于让他发现了原因。

他发现芽球菊苣的根是需要呼吸的,所以需要定期交换储藏室的空气。工人们每天至少要开一次门窗给室内换气,但是这样就会加剧门窗附近根部得腐烂。为了解决这个方法,刘秀军想到了超市。在超市来来往往的人很多,为了换气超市会安装新风系统。把室内污浊的空气通过管道抽出去。但是还是会有一部分根部会腐烂。

在根部储存的前四天非常的关键,刘秀军就想到让工人每天都给根部喷一次水,之后每三天喷一次,这么大的储存库喷一次水需要一个多小时。

还要确保每一根都喷上水,这样通过低温才能结冰,让每个根部形成保鲜作用。保鲜解决了,又出现了一个存装的问题,木箱用久了之后就会产生摇晃,这样不利于喷水,用铁箱的话,铁容易导热,之后就会产生根部腐烂。

于是刘秀军就想到了把木箱镶嵌在铁箱内部的方法,既能加固又能隔绝根部与铁之间发生接触。这也就解决了根部储存的问题,把储存根部得时间延长到了14个月。刘秀军先把这些根部储存一个月,之后再拿出来解冻十天就可以培育了,把解冻好的根,一个个插入生长盘里。最后放入一个全封闭的房间里培育。

在培育期间,房间里面必须一直保持黑暗,因为芽球菊苣遇见光之后,口感会变差,价格也会下跌很多,最开始还是一切顺利,直到长成后,刘秀军发现,有很多芽球菊苣的内部都是空心的,并且叶子也不抱团。

按照市场要求芽球菊苣必须是长度在15cm并且是13片叶子,全身是金黄色而且抱团很紧实的品种才能一斤卖到40元的价格。要想让芽球菊苣生长成这个样子,必须要保持在恒定的温度条件下,上下的温度差不能超过0.5摄氏度。刘秀军每两小时就进去测量,观察。

通过不懈的努力,刘秀军终于培育出了品种极佳的芽球菊苣,他已经在想象自己的芽球菊苣被疯抢的样子了,可没想到,一个月之后,他发现销售额几乎没有,因为大家都不认识这种菜,所以不知道是什么味道,基本上就不会去买,偶尔有人买,也是为了尝鲜。

在刘秀军销售初期很多人认为这是小型的白菜,于是刘秀军就想到了做大量试吃的推广,让更多的人认识芽球菊苣,但是芽球菊苣有一个特点,让刘秀军试吃的想法很被动,那就是芽球菊苣见光太久之后就会变得不那么脆了,口感和不见光的那一种比起来差很多。

通过实验刘秀军发现芽球菊苣只要在光下照射四小时,芽球菊苣就会从嫩黄色变为翠绿色,变绿之后的芽球菊苣不仅口感不好,就连价格也会从40元下降到8元。于是刘秀军找了一批团购负责人,还请了专家在旁边讲解,在通过试吃让这些团购负责人来对自己的芽球菊苣做推广。

为了更直观的看见生长情况,刘秀军还专门制作了一个玻璃的生长容器,这样连着根展示出来,大家就不会把芽球菊苣当作是白菜了。

这些负责人经常把刘秀军的芽球菊苣拿出来在社区做推广,刘秀军也会跟在一起给他们讲解一些问题,一边吃一边聊的效果非常好,消费者对芽球菊苣有了深刻的认识,来买的人就越来越多了。

2018年刘秀军靠着团购负责人的推广以及回头客的带动下,把芽球菊苣卖到了多个省区和上百个社区,他把芽球菊苣分类三个等级,最优的高级品刘秀军就卖到那种高档的餐厅里面,一级品就通过团购卖到社区里面,二级品最次,一般都会处理掉。这样就会浪费很多的芽球菊苣。

在2021年的时候,刘秀军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把二级品卖到他隔壁的饺子加工厂,于是他频繁地出入这个饺子加工厂,他觉得两个厂的距离很近,这样可以减少运输成本,并且芽球菊苣不能见光太久,所以饺子加工厂的位置非常好。只能说刘秀军找的非常是时候。刚好饺子加工厂准备研发新品类,刘秀军就来谈合作了,于是两个厂的合作就顺利达成了。

现在刘秀军每年销售的芽球菊苣就能达到三千多万元,除了直接售卖,刘秀军还会把芽球菊苣的根晒成干拿来酿酒和制茶,一年的销售额也可以达到两千万元。就在2022年刘秀军的企业年销售额就达到了5000万元。实现了发家致富。

刘秀军善于发现商机,还勇敢的转行创业,这是很多人都不会轻易尝试的。只要付出了行动,用心经营,就会逐步走向成功。

他的坚持使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如果当时他没有转行而是继续做钢材生意,他现在的生活会是怎样呢?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64.html

“大叔放弃建材行业,攻克“火炬菜”种植难题,一年销售额5000万元” 的相关文章

华师大学生创业团队做大一个乡村产业:“跨界”组合养金龟

华师大学生创业团队做大一个乡村产业:“跨界”组合养金龟

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专业25岁在读硕士陈瑞亮还有一年才毕业,不过,正读研二的他已创业三年,还带动家乡百姓一起创业,100多位农户跟着他走上致富路。6月1日下午,长江日报记者在华中师范大学见到陈瑞亮。说起“跨界”创业的故事,陈瑞亮说,光卖乌龟的生意,“去年,我们创办的公司营业额达到了2800万元”。陈瑞亮...

“智能养鱼”闯出致富新路

“智能养鱼”闯出致富新路

创业故事:户外最高气温已近40℃,可在丹徒区高资街道巫岗村的一排排大型养殖车间里却是温度舒适,没有丝毫燥热感。8月10日,记者来到镇江市欣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800多平方米的大型车间里,安置着几个巨型养殖池,水温则根据鱼的品种和年龄段适时调整。这样的养殖车间共有10多个,每年可产出10多万斤高档成品...

浙江95后姑娘回家“种稻”,做共富时代的“新农人”

浙江95后姑娘回家“种稻”,做共富时代的“新农人”

“浙江是城乡区域发展最均衡、民众最富裕、社会活力最强、社会秩序最优的省份之一,为浙江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外,浙江的城乡发展的均衡性较好;民营企业占主体地位,改革创新的意识较强。这些都是浙江的重要优势。城乡共富,关键在吸引人才流向农业、农村。眼下,浙江各地都在实施“两进两回”助乡村振兴...

南京江宁:“新农人”王金美返乡创业 闯出致富路

南京江宁:“新农人”王金美返乡创业 闯出致富路

创业故事,“让生活,像花儿一样美好。”这里是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钱家社区河庄村的金美生态园,农场主王金美返乡创业发展农业,带领周边农户走出一条向兴向荣的振兴之路。一、返乡创业 探索农业发展1993年,21岁的王金美离开家乡湖熟钱家来到南京市区打工并安家落户。1999年,王金美结束打工生涯开始人生第一...

新农人返乡创业实验超1000次,找配方做“荔枝+”产品

新农人返乡创业实验超1000次,找配方做“荔枝+”产品

返乡创业故事:孩童时,绕着荔枝树追逐打闹,欢乐无限,长大后,围着荔枝树忙碌做事业,创意不断。趁着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的契机,毕业于南开大学的80后新农人宏美春返乡创业,于2017年在惠州市惠阳区镇隆镇创建了“红美荔”品牌,为镇隆一家具有生产许可证的荔枝果干生产厂家。跟随随着一年季节的更替,“红美荔”...

徐志强:身残志坚勤奋创业奔小康 带领村民巧念“脱贫经”

徐志强:身残志坚勤奋创业奔小康 带领村民巧念“脱贫经”

残疾人创业故事:在甘肃天水市武山县山丹镇漆河村,有一位肢体残疾人,但他却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土鸡养殖专业户,又是“武山县源泰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带领70户残疾人和精准扶贫户通过发展养殖业脱贫致富,这个人就是徐志强。在人生的道路上徐志强有着一段颠簸曲折的经历。由一名大学本科毕业的医生成为一名养殖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