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马尕文:“种菜大王”创业记

3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156

暮春四月的青海,仍有些春寒料峭。但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西镇加洛苏合村的蔬菜大棚外,却是热闹红火的景象,收菜的商贩和农户们正在将刚刚采摘的青椒打包。

大棚内,空气中弥漫着青椒的独特香味,马尕文穿梭在热腾腾的大棚里,仔细查看青椒的生长情况。排列整齐、长势喜人的辣椒苗让他看在眼里,乐在心头。

今年46岁的马尕文本名马忠良,但在贵德县,知道他本名的人并不多。在他种植蔬菜的这些年,早已在县里有了名气,大家都喊他是“种菜大王——马尕文”。

时间回到2012年,做了八年蔬菜销售的马尕文经过一番考虑,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脑海里浮现:与其做中间商赚差价,不如自己种蔬菜,做老板卖自己种的菜。马尕文家住贵德县新街回族乡,这里沟壑纵横、山川相间的地势特点和海拔高、温度低的气候条件,使得这里常年都以种植青稞、小麦和油菜为主,没有大规模种植蔬菜的先例。

说干就干。马尕文立即着手流转土地、搭建大棚、购买种子,并在2013年,种下了150亩大葱和蒜苗,成为了新街乡的种菜“带头人”。

然而正如大多数的创业故事一样,马尕文的种菜之路并不平坦。创业初期的三四年里,由于缺乏种植技术和经验,马尕文亏损了一百多万元,搭上了前些年卖菜攒下来的所有积蓄。为此,马尕文的妻子与他争吵了无数次,觉得他为“一时冲动”的想法付出的代价太大。

但这些并没有让马尕文退缩,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那时候,我就只能劝说家里人,种菜不是两三年就能看到回报的事情,眼光需要放长远一些。”在他看来,花出去的每一块钱和每分钟时间,都不是白费的。

困则思变。在几年时间里,马尕文经常与省内的技术专业人员交流,向他们取经;同时,他还远赴山东省和湖北省十多次,学习外地先进的蔬菜种植技术。

“身为一个农民,对待土地,要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蔬菜,要像对待孩子一样。”这是马尕文经常说的一句话。他告诉记者,自己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他对种菜这件事从没含糊过,没有经验不要紧,怕的是没经验,又不肯学。

在培训班,他虚心向老师请教;在菜市场,他积极和商贩与顾客探讨;回到家里,他不忘看新闻了解市场动态……为了观察施肥喷药对蔬菜的影响,他在地里一蹲就是大半天;为了把学到的知识变成实用技能,他在自家的菜地一遍遍搞试验。

“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渐渐地,凭着不断积累的种植经验和对市场行情的了解,马尕文有了一套自己的“种菜经”,并从2018年开始成功扭亏为盈。

随后,马尕文的干劲越来越足,他的蔬菜事业做得越来越大,并积极响应国家扶贫政策,成立了自己的种植专业合作社,优先流转贫困户土地,优先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周围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了种菜“大军”的行列中。几年里,作为产业带头人的马尕文获得了“青海省创业扶贫带头人”“青海省农技协领办人”等多个荣誉称号,他创办的康顺种植专业合作社也被评为海南州科技示范基地。

在马尕文的带动下,今年,新街乡有57户种植蔬菜,种植面积达6000亩。眼下正是耕种的关键期,在新街乡老虎口村的红笋地里,55岁的马红兰和几个村民正在劳作。“菜地就在我家附近,现在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还能照顾小孙子,合作社的工资加上土地流转的费用,一年能有两万多块钱的收入,日子越来越好了。”马红兰喜笑颜开地说。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农业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作为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正逐步成为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重要方向。马尕文也瞅准了这一商机,今年,马尕文带领的康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车队共承接了贵德县2.5万亩耕地的全程生产托管。

农业生产托管不仅解决了农户种地的问题,同时也为村里的年轻人提供了就业机会。据马尕文介绍,服务车队目前共有员工24人,其中机械驾驶作业人员18人,基本都是村里的年轻人,月收入能达到5000元,而且平时作业期间车队会安排餐车和厨师,充分解决员工的吃饭问题。

“拖拉机的维修要尽快落实好,需要购买什么零件就给我说,最近是关键时期,必须抓紧完成。”“后勤工作一定要保证好,购买的蔬菜一定要保质保量。”……既要忙于田间管理,又要对接市场,马尕文常常忙得不可开交,电话铃声一直不断。

这几年来,马尕文不仅操持着合作社的所有事情,还帮助种植户排忧解难,为种植户提供免费技术指导。“现在种植户一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给我打电话。怎么样是肥料上多了,怎么样是水浇少了,我基本都是一看一个准儿。”如今的马尕文,早已从“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 “现在的蔬菜种植户越来越多了,我需要考虑的事情也变多了,要保障大家能够‘种得好,卖得掉’。”据马尕文介绍,目前红笋加工车间正在建设中,到了今年收成的时候,就可以把红笋加工成贡菜,投放到西宁市的市场,由单一种植向初深加工、市场贸易的链条产业转型。

“能在养育自己的这片土地上创业,还能带领村民们共同致富,我觉得这就是我身为一个农民的人生巅峰了。”凭着不怕苦、不服输的这股韧劲,马尕文坚定地走在自己的创业路上。田埂间,满目嫩绿的菜苗奋力生长,也象征着丰收的希望。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281.html

“马尕文:“种菜大王”创业记” 的相关文章

红薯点燃致富梦,80后村干部郭培的“薯香人生”

红薯点燃致富梦,80后村干部郭培的“薯香人生”

地理位置的偏远,挡不住新郑市辛店镇湛张村人发展的热情,而郭培就是带领他们致富的种薯能手。四月末,骄阳下,郭培正弓着身子在地里插苗浇水,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他说,小红薯,大产业,这里承载了他的梦想,他要带领乡亲们开辟一片“薯香人生”。因地制宜,80后“致富能手”返乡带领乡邻创业80后的郭培是如今是湛...

农村创业之“草莓大王”的 创业故事

农村创业之“草莓大王”的 创业故事

每到草莓上市的时节,老郑每天一大早就会出现在草莓大棚里。“这个棚内温度需要调节”“湿度太大,快通风排湿气”……短短一上午,他已经帮着好几户果农指导草莓种植技术。老郑叫郑治平,1961年出生,早年是一名军人,从绿色军营转业到灞桥区物资综合供应站,赶上企业改制,他成为一名下岗职工。当过兵的老郑不抛弃不放...

华师大学生创业团队做大一个乡村产业:“跨界”组合养金龟

华师大学生创业团队做大一个乡村产业:“跨界”组合养金龟

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专业25岁在读硕士陈瑞亮还有一年才毕业,不过,正读研二的他已创业三年,还带动家乡百姓一起创业,100多位农户跟着他走上致富路。6月1日下午,长江日报记者在华中师范大学见到陈瑞亮。说起“跨界”创业的故事,陈瑞亮说,光卖乌龟的生意,“去年,我们创办的公司营业额达到了2800万元”。陈瑞亮...

秦芳:女性创业想要走得更远,不矫情,不内疚

秦芳:女性创业想要走得更远,不矫情,不内疚

见到秦芳的时候她刚把女儿送到学校,“今天老二第一天上幼儿园,送完了老二又送老大,这会才过来忙工作。”边说着边放下包招呼我们坐下,虽然已经拥有18家校区,在机器人教育领域做的小有成就,秦芳依然那么平易近人。白衬衣搭配红色羊绒外套,披肩长发,让她多了几分温婉。她喜欢别人称她秦老师。因为爱选择机器人教育在...

龙岗95后女孩,助“胖虎”火遍全网

龙岗95后女孩,助“胖虎”火遍全网

创业故事,虎年新春,一只胖嘟嘟的“憨憨”胖虎,成为全网最火的动物明星之一,活跃在表情包、红包封面和各大品牌的联名产品上。这只火爆全网的老虎形象,是由我国人气漫画家不二马大叔创作的IP——“我不是胖虎”。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胖虎是由龙岗2013文化创客园的深圳奇策迭出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打造“出道”,而这...

江苏高淳:一群90后年轻人的养蟹创业史

江苏高淳:一群90后年轻人的养蟹创业史

9月15日,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沛桥村,陈芸站在自家的蟹塘边,看着父亲陈建禄横舟水上、将第一袋蟹笼慢慢拉起,塘面泛起层层涟漪,一只只举着毛绒蟹钳的肥美大闸蟹离开生活了8个月的鱼塘。秋风徐来,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固城湖大闸蟹上市时间。2019年,因父亲养蟹连年亏损,陈芸决定返乡创业,希望通过电商把源头好蟹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