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规模化种植芭蕉第一人,桂林小伙带领村民致富

3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151

在桂林的乡村房前屋后偶尔能看到芭蕉树,但是规模种植芭蕉却没有。阳朔普益乡留公村的村民黎新发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在村里种起了西贡蕉,还带领村民连片种植一起发家致富。

从做香蕉生意到引进芭蕉种植

黎新发1988年出生,34岁,记者在芭蕉地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打药水。只见他个子不高,身材有些瘦小,鼻梁上还架着一副眼镜。单单看这,他还像个学生。但他裤腿满是灰,腰间还挂着驱蚊用的熏香,打起药水来动作十分利索。绿色的芭蕉林在道路两旁形成别样的风景。往往在比桂林更南边的地方人们才种植芭蕉,黎新发为何在本地种上了芭蕉树?他说起了自己的经历。

黎新发正在芭蕉地里打农药

从十八九岁起,黎新发就一直在家务农。他种过地、养过猪,还做过几年批发香蕉的生意。“我到处都去批发香蕉,它价格稳定,我为什么不自己在家种呢?”心中有了想法,他便行动了起来。

芭蕉种植试验成功

2018年,黎新发从外地带回来西贡蕉苗子,种了七八棵。“芭蕉的种植技术要求不高,经过试验,我们这里的气候能适应,我就扩大了规模。”从种几棵到种五六亩,再到如今,他已经种了20亩。

黎新发种植的西贡蕉两年挂果,今年是第四年。他告诉记者,目前他的芭蕉主要销往阳朔本地的批发市场,价格稳定。因此,他只需要做好果树的管护工作,不用担心销路,如果品质特别好的话还会有老板上门来收。头两年种芭蕉,一亩地他能挣几千块。

今年由于受去年的技术管理影响,原本10月底应接近芭蕉采收的尾声,但到现在芭蕉才开始大批量下树。在地里,他指着一串芭蕉说:“你看最顶上的已经有点黄了,马上就要收下来了,用刀割下来后在家里放两天,这样芭蕉就可以卖了。”

今年20亩地产量约为3.5万公斤,按照每公斤3元的收购价格,一年下来除去成本能有7万元左右的纯收入。“这个收益不算高,如果管理得好还能再高蛮多,明年会有个更好的收成。”

发展成连片产业

黎新发年纪不大,但是在种芭蕉这件事上成了村里人的“老师”,目前留公村种植西贡蕉约70亩,在别的村子也有农民跟着种了近30亩。他告诉记者,做香蕉生意的几年他走南闯北,从产地到各地的收购市场都跑遍了,他从农民种植地里学技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

西贡蕉种植的关键在于管护,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浇灌、施肥。由于村里不少村民跟着种起来,黎新发感觉到自己身上的担子也重了。因此,平日里他毫不吝惜把种植技术教给大家。

黎新发所在的留公村是传统古村落,村支书黎维勋告诉记者,现在乡村发展机会多,很多年轻人愿意留在村子里发展产业。留公村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农业方面,村民大多发展传统的种养,黎新发年轻有干劲,做事胆大而心细,因此村民愿意跟着他“闯”。现今,村里的种植达到一定规模,大家也更关注这个产业的发展,相互学习、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还将继续探索如何使得农旅结合,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96.html

“规模化种植芭蕉第一人,桂林小伙带领村民致富” 的相关文章

返乡创业,从建筑“老人”变身农业“新人”

返乡创业,从建筑“老人”变身农业“新人”

返乡创业故事:立夏刚过,在长沙县安沙镇新华村越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蔬菜种植基地,放眼望去,绿意盎然。“目前大棚里的蔬菜逐渐成熟,再过40天,日产量可达1500公斤。”公司的主理人罗清元,一边介绍着,一边摘着黄瓜。罗清元(左)和周亚民(右)查看蔬菜苗情况今年53岁的罗清元是安沙本地人,之前一直从事...

西南小镇里年轻人的创业梦 上海来做“投资人”

西南小镇里年轻人的创业梦 上海来做“投资人”

群山环绕着水库,78个自然村散落其间,这里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官屯镇,平均海拔为1980米,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4656元。五年前,这个数据仅为9624元。2017年,村民杨丽芹的丈夫因脑淤血双目失明,右手和右腿同时失能,不仅每个月要花近800元的医药费,还需要有人守在身边照顾。儿子正在读大三...

促进返乡就业创业 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促进返乡就业创业 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多途径推动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增强乡村发展活力要推动各类人才返乡创业、下乡服务。河南外省务工人员体量庞大,促进其返乡就业创业,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是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1、返乡就业创业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

“潜伏”浙江学养乌龟 湖北京山父子回乡创业年销360万

“潜伏”浙江学养乌龟 湖北京山父子回乡创业年销360万

京山县永隆镇上陈桥村,有一处美丽的湖泊,被当地人称为“小西湖”。湖边有个养龟基地,这个养龟基地的主人是一对党员父子兵,父亲叫何永锋,儿子叫何夏伟,他们挖池养龟,创业兴家,带领乡亲共同致富,在当地传为佳话。父亲的养龟“战争”何永锋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种过田,贩过米面,还开过小卖部,但都只能赚小钱,管...

“80后”新农人张业顺:创业十年 在失败中看见未来

“80后”新农人张业顺:创业十年 在失败中看见未来

真正的田园生活,并不是单纯的从城市回到小镇,而是代表一种去掉浮华后的生活品质,包括关心你所吃的粮食、蔬菜的安全和健康。“陡阳山”品牌农业创始人张业顺始终坚持,从他所经营的农场产出的农产品不能流通到市场,而要以社区配送的模式直抵各小区居民的餐桌。后来他逐渐了解到“社区支持农业”这个说法,虽然当时这种模...

李天柱:乡村热土上的养蚕梦

李天柱:乡村热土上的养蚕梦

青年朋友们:大家好!我叫李天柱,是山西省柳林县普惠桑蚕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00年,在父老乡亲的期盼中,我走出大山,走进大学,03年,我大学毕业,凭借着热门的软件开发专业,在上海一家软件公司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两年后,我的年薪达到7、8万。这个数字,在我生活的那个小山村,在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