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大学毕业回乡创业 养草龟赚千万元

3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151

浙江小伙沈文昌是华南农业大学的一名毕业生。2015年毕业后,面对着同学要么深造做研究,要么转行当白领,他却不走寻常路,选择投身一线当“龟农”,在黑泥塘里摸爬滚打创业养草龟。

两年过去了,他凭着学农出身的“专业范”和新一代的市场眼光与思维,创造了年销售额超6000万元的业绩,更是上央视讲坛讲述了自己的致富经与奋斗之路。

沈文昌从小在龟鳖养殖场长大,一直对养龟很感兴趣。2014年底,还没毕业的沈文昌组建了一支创业团队,一开始希望在乌龟加工市场做出一番事业。这时,一条关于规范龟甲胶原材料的新闻让他嗅出原料市场的潜在商机,“当时新闻提到,国家有关部门出台新药典,阐述中华草龟的龟壳是生产龟甲胶的最佳原材料,我就意识到了中华草龟的市场价值。”为此,他转型到原料市场,开启了自己的创业路。

沈文昌说,“以前草龟属于龟类消费市场中的‘低档品’,养殖成本比售价还高,但当草龟被作为最佳的龟甲胶制作原材料,草龟的身价必定大涨。”

2015年6月,沈文昌毕业后向父亲借了10万元,还说服了两个同学一起出资,总共凑了18万元,在广州某市场租了档口,并大量购入草龟。同时,他结合互联网,开发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招揽客源,以此链接到全国各地的养殖户。

“当时,我们每个月围绕一个主题,每个人要写一篇养龟的知识文章,并推送给50多个与养龟有关的微信群介绍养龟之道。”他介绍,通过给群友热心解答,他成了各微信群里的“红人”,这也为之后的草龟销售积累客户。当年9月,他的见解获得了市场的热烈反馈,各大药厂纷纷收购草龟。之前的客户都找他要货,沈文昌马上将草龟转手卖出,3个月的营业额就达400多万元。

沈文昌还把目光投向新商机:培育龟苗。他说,培育龟苗市场前景好,但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利用专业知识悉心培育,未来3到5年种苗的市场是非常广阔的。

自2015年创业至今,沈文昌的团队已发展到20人的规模,2017年以来,以每周销售额100多万元的速度,他带领团队在2017年前三个季度取得6000多万元的总销售额。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476.html

“大学毕业回乡创业 养草龟赚千万元” 的相关文章

《鳄鱼与牙签鸟》:讲述“95后”留学生归国创业故事

《鳄鱼与牙签鸟》:讲述“95后”留学生归国创业故事

聚焦“95后”留学生这一新青年群像的新现实主义剧《鳄鱼与牙签鸟》,11月18日登陆湖南卫视播出。《鳄鱼与牙签鸟》讲述了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李南恩,留学期间阴差阳错进入了一个叫做“高级动物研究社”的社团,和社长周尔文成为了一对学术上的冤家、生活中的对头。然而正是在这个过程当中,看似南辕北辙的两个人慢慢成...

十七岁女孩创业三年  用汉服传承传统文化

十七岁女孩创业三年 用汉服传承传统文化

“汉服于我而言,到现在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不仅仅是因为我开了这个汉服店卖汉服,更多的是我对汉服的一种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刘童童今年17岁,却是已经创业三年的“小老板”。14岁时,她便成立了一家自制汉服的网店“福禄堂”,17岁的她和汉服事业逐渐走向了成熟,她在安庆市成立了汉服工作室,并在广东省深...

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90后养牛,要规模还跟科技要效益

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90后养牛,要规模还跟科技要效益

创业故事:“真正要增加老百姓收益,就要在品种改良上下功夫,我的梦想是让优良品种的肉牛走进千家万户。”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西安镇胡湾村,26岁的创业者刘晗炜一直没闲着。他在合作社的1000多头肉牛里精挑细选出10多头优质种牛,准备和本地黄牛杂交,培育适宜当地养殖的高品质肉牛。2017年,为响应国家环...

江城区:华龙村发小三人抱团回乡创业

江城区:华龙村发小三人抱团回乡创业

在江城区中洲街道华龙村村口看到,180多亩连片土地生机勃勃,工作人员正在采摘成熟的蔬菜,前些日子种下的草莓陆续成熟,已露出了一个个红彤彤的“小脑袋”,一串串绿油油的圣女果挂满枝头。这些都是村里“80后”冯大平、冯正星、叶升长三人的“心肝宝贝”,希望所在。冯大平、冯正星、叶升长是土生土长的华龙村人。这...

铜陵46岁残疾人创业养鸡养鸭年赚15万 带动乡邻共同致富

铜陵46岁残疾人创业养鸡养鸭年赚15万 带动乡邻共同致富

残疾人创业故事:“我虽然身体残疾,但志不残,正常人能做到的,我多付出点努力,同样也能做到,同样也能成功,甚至能做得更好!”通过多年的不懈坚持和顽强拼搏,残疾人戴七林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几句掷地有声的话。戴七林,男,46岁,肢体三级残疾。从小就因腿部残疾,行动比较困难。但他身残志坚,靠着不懈的努力建起了...

陈家榕:养虾“小白”返乡创业记

陈家榕:养虾“小白”返乡创业记

“现在正是小龙虾上市的旺节,平均每天能卖出8000多斤,主要供应毕节城区主要农贸市场以及周边乡镇。”陈家榕是毕节市七星关区的养虾大户,正在为刚出笼的小龙虾进行分拣、称重。三年前的他,还只是千千万万名外出务工大军中的一员。92年的陈家榕,大学毕业后去过广东、上海、云南多地,做过房地产销售、当过驾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