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返乡创业大学生李和桂:从“百万竹鼠”到“千万黄精”

3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239

大学生创业故事:清明刚过不久,伴着微微的春雨,在南充市顺庆区李家镇野鸭滩村,一名带着眼镜的男子正在大棚中查看着黄精苗的生长情况,不时与农户交谈着种植的经验。他叫李和桂,是当地著名的“养殖大户”。从2008年开始创业起,15年间,李和桂靠养殖竹鼠起家,挫折时及时转向黄精种植,带动当地村民种植黄精,一同致富。是什么让李和桂与竹鼠结下不解之缘?又是什么让他选择了黄精?

李和桂在整理黄精

两“起”两“落”

小小竹鼠变成第一桶金

2007年,李和桂从西华大学工程专业毕业后,来到广东一家不锈钢公司工作。虽然每月拿着近8000元的工资,但当老板是李和桂一直以来的梦想,思考良久后,李和桂决定要自己创业。

既然想要作出自己的一番事业,选对创业项目便是首要且关键的一步。“当时广东流行养竹鼠,四川正好没有,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项目。”李和桂在选定了创业项目后便开始着手计划,作为农民的孩子,他本以为自己返乡创业的计划会得到父母的支持与理解,但没想到父亲却坚决地否定了他。“我父亲当时很不理解,也不同意。”但看着儿子态度坚决,父亲最后还是心软了,将自己用于养老的6万块钱给了李和桂,但告诉他,之后不会再给他任何资助。

2008年10月,在外打工一年多的李和桂带着自己的积蓄和父亲给的6万块钱回到了家乡,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在投入了18万购买竹鼠崽后,没有养殖经验的李和桂开始了自己边养边学的“实验”。 “最开始公母我都分不出来。”李和桂说到。为了解决最实际的养殖问题,李和桂买来兽医学的书籍从头开始学习,同时不断与高校进行合作,让有专业知识的人来帮助养殖。就这样,在李和桂稳扎稳打的研究和培育下,第一年李和桂的销售额就达到100多万。

在小赚了第一桶金后,李和桂开始盘算着扩大自己的产业规模,但没想到自己的滑铁卢很快就来了。2010年,李和桂与合伙人预计投资500万进行厂房的扩建,“当时想要打造一个亚洲最大的竹鼠养殖基地”,但合伙人突然的“反水”,让李和桂措手不及,“那一次我就亏了近200万”。

巨大的打击让李和桂备受挫折,但冷静下来后他决定,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我有技术、有经验、有渠道、懂规则,还是可以能东山再起的”。2012年,在不断总结了自己的经验后,李和桂成立了顺庆区蜀农特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与农户签订合同,农户负责日常种植管理,公司负责种苗、技术、销售。受李和桂的影响,当地许多村民开始加入合作社养殖竹鼠。

李和桂免费提供竹鼠崽给当地村民,教授他们养殖技术,而“学费”仅是所养竹鼠生下的第一窝竹鼠崽。2019年,蜀农特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目前,已有200多户农户加入该合作社。在他的不断努力下,合作社很快便有了一单又一单的预定,李和桂也逐渐成为了当地养殖竹鼠的“专家”。

黄精变黄金

最终目的是带动家乡人民富起来

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爆发,为响应国家号召,李和桂忍痛处理掉了自己辛苦经营起来的竹鼠产业。但这次,李和桂靠自己的第二道财富密码--黄精“活”了下来。

2012年,在成立合作社之初,李和桂就意识到不能单靠竹鼠成为唯一的收入来源,他发现竹鼠的排泄物可以用来种植中药材,而黄精在当地种植历史悠久,于是他开始尝试种植黄精。同时在顺庆区区委区政府的帮助下,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顺庆黄精”。

黄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肉质肥厚,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成分,是天然药食两用植物,具有补气养阴、提高免疫等功效。“许多黄精深加工产品都是‘网红’产品,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李和桂说道。

为了更好的出售合作社的产物,2016年,李和桂成立了南充蜀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将农产品从养殖、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打通,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但黄精一直并非最主要的销售产品。直到2020年,在处理掉了竹鼠后,李和桂的精力和重心全部移到了黄精上。

在8年种植黄精的过程中,李和桂不断深入了解、研究。通过加工生产黄精酒、黄精茶、黄精丸、黄精面、黄精果脯等20余个产品,年均产值近1000万元;有注册3个商标、3项发明专利。2020年,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上,“蜀妙黄精”摘得金奖。

为了更好的研究黄精,将其利益最大化。2021年,李和桂从四川农业大学食品与工程专业毕业,同年,他辗转拜访了浙江农林大学的斯金平教授,在学校专业团队的帮助下,开始在黄精品种选育、制定黄精种植标准方面上发力,同时与浙江理工大学梁宗锁教授团队合作黄精系列食品开发,不断对黄精的质量进行开发升级。

“不管是养竹鼠还是种黄精,我都希望能够带动更多人致富,大家富起来才是真的富起来。”在创业15年的过程中,李和桂在疫情期间向医院捐献过物资,为郑州洪灾受灾村民捐献过蔬菜,还向困难村民、残疾人免费发放黄精种苗,手把手传授种植技术,带动23户残疾人创业就业。合作社形成当代种植家庭农场模式,带动农户种植瓜蒌套种黄精、白及3000余亩,带动贫困户和残疾人200余户。

谈到成功的秘诀,李和桂认为“99%来自于努力,1%来自机遇”。而在未来,李和桂有三方面的计划,“第一个就是努力选好品种,推广黄精,让更多老百姓富起来。第二个是修建一个黄精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黄精。第三就是努力让自己成为黄精行业的标准,并推向国际市场。”李和桂说以上就是我返乡创业故事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7.html

“返乡创业大学生李和桂:从“百万竹鼠”到“千万黄精”” 的相关文章

大学生返乡创业,六盘水版“乡村振兴合伙人”

大学生返乡创业,六盘水版“乡村振兴合伙人”

“子承父业”,青年合伙人回到农村,开启茶园发展新模式,探索大规模现代化农业,带动茶企复苏,帮助村民致富增收。2017年底,从青岛一家证券公司辞职后,范洪精回到老家贵州六盘水保基乡冷风村,开始尝试创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这个36岁的年轻人是当地的苗族小伙,从小在村里都是学业上的佼佼者。2009年从武汉...

她用一双巧手让“青果”开出妇女创业花

她用一双巧手让“青果”开出妇女创业花

从对手工作品的一见倾心到模仿制作、创作开发,她把手工制作之美带给她人。从独自创办工作室到联合志同道合的姐妹们并肩开发作品完善制作流程开展手工艺课程培训,她用一双巧手将“青果”培育成一片巧妇手工园地 。她就是李英,北京青果布艺工作室(以下简称青果工作室)创始人,现任全国手工协会会员,北京巧娘协会理事,...

返乡创业,从建筑“老人”变身农业“新人”

返乡创业,从建筑“老人”变身农业“新人”

返乡创业故事:立夏刚过,在长沙县安沙镇新华村越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蔬菜种植基地,放眼望去,绿意盎然。“目前大棚里的蔬菜逐渐成熟,再过40天,日产量可达1500公斤。”公司的主理人罗清元,一边介绍着,一边摘着黄瓜。罗清元(左)和周亚民(右)查看蔬菜苗情况今年53岁的罗清元是安沙本地人,之前一直从事...

返乡创业靠情怀也要给支持

返乡创业靠情怀也要给支持

近日,一则“博士天团”小城兴业的故事在社交媒体热传。7年前,一群高学历人才放弃一线城市的工作,来到河南巩义胡坡村创建企业研制新材料,而今,他们的企业已成为行业翘楚。学成归来,建设家乡,这样的选择其实在情理之中。这里头,既有乡土情怀使然,更有当地产业基础打底。要知道,高精铝、新材料、特色装备制造是当地...

四川“红薯妹”黄晓艳:种红薯脱贫致富,一年四季都有红薯卖

四川“红薯妹”黄晓艳:种红薯脱贫致富,一年四季都有红薯卖

怎么种红薯赚钱,在农村搞种植红薯致富致富,80后“红薯妹”黄晓艳很有发言权,她在四川安岳老家创业种植红薯,不仅自己赚钱致富,还带动村民通过种植红薯脱贫致富,来看看她的创业致富故事。1、返乡创业,自产自销红薯赚大钱四川安岳有个“红薯妹”,依靠红薯致富,还带动附近村民种植红薯致富。她带动安岳县12个乡镇...

菱湖:95后返乡创业变身“羊专家”

菱湖:95后返乡创业变身“羊专家”

10月18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山塘村的菱湖中宏家庭农场的养殖大棚里,负责人沈志宏身穿深蓝色工作服、手提饲料桶,撒料、喂水,动作一气呵成。如今的他,虽然仍面容青涩,但已是管理800头羊的“羊老大”了。今年27岁的沈志宏是土生土长的菱湖草根“新乡贤”,父母养了一辈子鱼,2017年毕业后,和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