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电动自行车的“智慧守护者”,用AI创业的成功故事

2个月前 (06-27)创业故事61

创业故事: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的某镇,居民们在镇政府的宣传引导下已经习惯每天将电动自行车推到智能充电桩扫码充电。但是,集中充电只改变了火灾发生的场所,并未改变火灾会发生的事实。电池老化、充电器或电池故障、非标电池等才是引起火灾的元凶,难发现、难预防、难规范等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居民和社区管理者们。

2022年,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安全管理及预警平台落地浦东新区的一个镇,借用AI大模型实时对充电中的电动自行车进行“体检”,再向相关管理单位与使用者发送预警信息,实现防患于未然。这个平台的开发者,是一家名为上海济预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济预科技)的年轻创业公司。他们的故事,不仅关乎技术创新,更是一场关于城市安全治理的破局实验。

一、从校园实验室到火灾预防前线

济预科技的创始人唐上钦,是一名同济大学能源动力专业的在读硕士。2021年,他在导师的课题项目中接触到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的调研数据:全国每年因电动自行车引发的火灾超过2万起,80%的事故发生在充电场景之外,而传统监管手段仅能覆盖充电环节的20%风险。

“当时我就想,能不能用技术手段实现全链条监控?”唐上钦的设想很快得到了学院教授和实验室资源的支持。团队整合了同济大学在电池热管理与故障诊断、AI算法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开发出一套基于实时充电数据的故障预警大模型。2022年,他们带着尚未成型的产品参加了上海市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了相关部门的关注。

“浦东新区的一个镇主动找到我们,说愿意做试点。”唐上钦回忆。这个试点成了转折点:2022年底,该镇部署平台后,辖区内连续两年未发生一起电动自行车充电火灾,而此前每年均有事故发生。这一成绩让济预科技迅速进入相关视野,成为上海“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新锐力量。

唐上钦和教授硕博士团队一起开发了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管理及预警平台,同时与充电桩企业合作,借助其提供的海量真实数据成功提取出故障特征,用大数据建模、机器学习方法进行分析,实时、远程判别出问题电池与问题充电器,并向管理单位与使用者进行报警预警,从而把事故控制在萌芽阶段,期望从根本上解决火灾事故。

二、AI如何给电动自行车做“体检”?

与市场上常见的充电桩监管系统不同,上海济预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提前预警”。目前市面上的传统监管方案为充电桩企业设置电流、电压、温度等参数的阈值实现简单的报警,只能解决充电时的部分问题;其余的智能设备如烟感、温感只能做到在起火后减少部分损失,但是由于电动自行车火灾存在爆燃特征因此效果有限。而济预科技是通过对接充电桩运营商的实时充电数据,从用户扫码充电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一场无声的“体检”。

“用户每次充电都是一次完整的体检。”唐上钦用医院比喻他们的系统。AI模型会分析电池电压变化趋势、温度等参数,识别电池老化、充电器或电池故障、非标电池等隐患特征。一旦发现问题,平台会通过三级响应机制介入:1.黄色预警:平台自动发送短信提醒车主;2.橙色预警:未整改的车主信息同步至居委和物业,由社区安全管理员上门劝导;3.红色预警:拒不配合者,由执法部门上门督促整改。

在浦东新区的试点中,系统日均处理数千条充电数据,整改率接近九成。更关键的是,这套方案无需电动自行车使用者额外付费,也无需对车辆和充电桩进行改装。“老百姓对价格敏感,但安全需求是刚需。我们通过监管部门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长期保障社会民生。”唐上钦解释道。

三、在红海市场中找到“夹缝赛道”

电动自行车充电行业早已是一片红海。“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设备的高景气度沿产业链向上传导,充电设备厂商数字化、智能化的产品需求,叠加各级政府机关对于加强社会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要求,共同加速催生平台式的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管理及预警终端信息系统及信息平台产品。”

全国有数万家充电桩企业,不少厂商也推出了所谓“智能监管平台”,但多数功能局限于显示充电点位、统计使用率、达到设定阈值断电等基础功能。济预科技的产品为何能脱颖而出?

“我们做到了全链条监管。”唐上钦拿出一组数据:根据国家消防救援局数据, 24年7月份全国发生的1402起电动自行车火灾中,停放未充电时发生火灾639起,占45.6%;行驶中起火449起、充电状态中起火314起,分别占32.0%、22.4%。传统方案仅关注22.4%的充电场景火灾,而济预科技的AI大模型通过早期预警,关注的是电动自行车使用全链条。这背后是团队对电池失效机理的深度研究——他们与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材料学院等学院合作,建立了覆盖锂电池不同老化阶段的数据库,使AI能识别更多隐性风险。

另一个差异化策略是“相关+企业”的双轮驱动。平台不仅接入相关智慧城市系统,还与诸多通信、物业巨头合作,将数据服务嵌入其管理平台。“相关方需要提高安全治理水平、提升社区安全口碑、降低社会治理成本,而我们提供技术桥梁。”这种B2G2C的模式,让公司在成立首年便实现盈亏平衡。2025年,他们也拿到了EFG同济大学基金“雄鹰计划”股权资助。

四、年轻团队的“钝感力”与生存哲学

“宁可漏检,不可错检”,这句话听起来有些许不合理,但这次的经验却是源自一次次教训:早期系统预警后,济预科技的员工总会及时打电话向用户说明情况,但有的用户坚持称自己的自行车“没有问题”,也导致他们手机号频频遭到用户投诉,甚至有人报警称遭遇诈骗。公司及时优化服务模式,目前回访工作已由居委、物业接手,大大提高了百姓的信任度。

“做相关项目,公信力就是生命线。”团队花了几个月时间,升级迭代大模型、更新平台系统,不断提升判断准确率。如今,系统每发出100条预警,至少有90条能在后续检测中被验证。“我们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能保证发现的问题真实存在。”

这支平均年龄25岁的团队,展现出超越年龄的务实。核心成员多来自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既有电池安全领域的博士,也有擅长相关关系运营的“社牛”。为了控制成本,创始人唐上钦身兼数职:从产品需求设计到财务管理,从客户谈判到团队更新。“最忙碌时,我同时跟进好几个项目,还要准备硕士开题相关答辩。”

五、从“试点”到“标准”:一场城市安全的持久战

2025年,上海济预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迎来关键扩张期。他们在江苏、浙江等地签约了 “城市合伙人”,通过区域代理模式快速复制样板经验。与此同时,团队正积极联系参与制定电动自行车安全监管的地方标准,试图将技术方案转化为行业规范。

更大的雄心藏在技术路线图中。“电动自行车只是起点。”唐上钦透露,团队已布局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预警系统的研发,并计划进军储能领域。“这些市场的技术门槛更高,而我们的AI模型具备迁移能力。”

不过,挑战始终存在。随着产品进入更多城市,数据合规、跨区域协作等问题逐渐浮现。此外,如何平衡商业扩张与社会责任,仍是年轻创业者需要破解的长期课题。“我们不想成为赚快钱的‘风口猪’,而是做守护城市安全的长期主义者。”唐上钦说。

六、技术向善的另一种可能

AI创业故事:同济大学科技园的办公室里,唐上钦和团队成员仍在调试新版本的AI模型。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曲线,仿佛城市脉搏的实时监测。“每次看到预警成功的案例,我都觉得这事值了。”他提到一个细节:在浦东试点社区,约90%居民收到平台信息后及时更换了电池或充电器,避免了潜在的火灾事故。“也许我们永远无法杜绝风险,但只要能多救一个人,多保护一个家庭,就是技术的意义。”

这支年轻的团队正在证明,在资本追逐元宇宙、大模型的喧嚣中,仍有创业者愿意俯身解决“马路边的难题”。城市的精细化治理,需要更多亲自践行者提供来自草根的参考答案。


推荐阅读:

上海领雾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的创业故事:研发出智慧雾计算平台

小镇青年的创业故事: “教育+科技”成功突围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8157.html

标签: AI创业故事

“电动自行车的“智慧守护者”,用AI创业的成功故事” 的相关文章

王秀云:不忘乡情返乡创业 带动乡亲共同致富

王秀云:不忘乡情返乡创业 带动乡亲共同致富

向劳动者致敬她曾怀揣梦想、寻梦他乡,后来发现,最好还是故乡;她曾南下深圳打工、摆地摊,凭着一股子拼劲儿和勤劳致富的信念,开始返乡创业。一路走来,她经历过打工的辛酸,体验过创业的艰辛,尝试过失败的痛苦,最终铸就辉煌。她创办了众乐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云之绣手工作坊,她就是大峪乡老地村致富带头人、众乐农民专业...

90后创业姐妹花:让买茶更方便,喝茶更专业

90后创业姐妹花:让买茶更方便,喝茶更专业

重庆八马茶业龙头寺店内,牟丹和王艳端坐在茶台前,与顾客有说有笑,一同品味老白茶的清甜。姐妹俩都是重庆人,行事风风火火,从事茶行业十余载,让她们多了几分温润与从容。小小的茶叶托起了两个90后姑娘的创业梦,如今,她们在重庆管理着4家茶店、20余人的团队。从茶艺师到创业者,金色茶汤的浮光掠影里,也有她们苦...

返乡创业靠情怀也要给支持

返乡创业靠情怀也要给支持

近日,一则“博士天团”小城兴业的故事在社交媒体热传。7年前,一群高学历人才放弃一线城市的工作,来到河南巩义胡坡村创建企业研制新材料,而今,他们的企业已成为行业翘楚。学成归来,建设家乡,这样的选择其实在情理之中。这里头,既有乡土情怀使然,更有当地产业基础打底。要知道,高精铝、新材料、特色装备制造是当地...

90后整理师的创业故事:从迷茫到人生“巅峰”,只花了2年时间

90后整理师的创业故事:从迷茫到人生“巅峰”,只花了2年时间

这位90后创业者,她是悦己整理的创始人白悦诗。在自我精进的过程中,她积极学习日本“断舍离”的官方课程和国内职业整理师课程。她所带领的团队,不到2年时间,就迅速累积了1500+小时的上门服务经验。她利用业余时间所运营的视频号,位列同品类的TOP10!悦诗曾多次被大连本地的官方媒体、大企业邀请作为分享嘉...

“北漂奶奶”返乡创业 高原上养蚯蚓“引”富路

“北漂奶奶”返乡创业 高原上养蚯蚓“引”富路

2日清晨,在黄河上游的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52岁的韩发图麦刚为5岁的孙子穿好衣服就接到了合作社打来的电话。“这几天我们来不了,天冷了,蚯蚓也都进深土了,主要就是保湿,只要大棚盖好,应该不会有大问题。”韩发图麦对电话那头的人说。这位精神而又能干的妇女是当地的致富带头人“北漂奶奶”,顾名思义,...

法月萍博士放弃几百万年薪,回老家养蚯蚓创业,年产值过亿历程

法月萍博士放弃几百万年薪,回老家养蚯蚓创业,年产值过亿历程

法月萍,女,48岁,南京大学博士、蚯蚓养殖与深加工研究专家。现任法博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山东三度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德州法博士蚯蚓标准化研究中心主任。蚯蚓养殖与深加工研究专家。大家都不陌生,但是从蚯蚓身上看到商机的人并不多。法月萍就是其中一个,发现商机的她放弃了博士毕业后,放弃年薪二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