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从三五个人到拥有近四百名员工,上海一位民营企业家的创业故事

2个月前 (06-30)创业故事102

企业家简介

创业故事:王延华,男,浦东新区工商联副主席,上海山南勘测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多年来深耕与工程有关的专业技术服务,率领企业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专精特新、质量标杆企业、市文明单位及上海市行业头部企业。

他曾是一名体制内的地质勘探队员,在浦东开发开放之际毅然选择创业,20多年来,他带领企业从仅有三五个人、一台钻机及一辆租来的桑塔纳轿车起家,逐渐发展为拥有近400名员工,能够开展岩土勘察、测量、物探、基坑设计、监测、土壤检测及房屋检测等技术服务的专业性服务企业,曾参与到浦东许多市政道路、高架、地铁、河道及工民建等项目中。他就是王延华,上海山南勘测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

“公司所从事的技术专业小众而冷僻,80%的专业都在看不见、摸不着的地下,但这也正如我对浦东这片土地的感恩与眷恋之情——深沉而隽永。30年前一来上海,我就居住在浦东,下海创业也是在浦东,浦东是我的第二故乡,更是创业者的福地,我们既是浦东开发开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更是受益者,未来也希望能为浦东的城市建设和精细化管理贡献更多力量。”王延华说。

一、浦东开发开放的“弄潮儿”

1995年,已是单位业务干将的王延华被派到上海工作,他坚韧而执着地骑着自行车到处找市场,很快就有了收获。一年后中国煤田地质总局上海办事处设立,王延华又被调去抓市场,后担任工程部副经理。

此时,浦东建设如火如荼,王延华看着金茂大厦一点点长高、建成,看着陆家嘴的天际线逐渐丰满,向来敢打敢拼的他,也想着在这片热土做一番大事业。2003年,王延华放弃央企的职务,带着三五个人、几万块钱、一台钻机,成立了山南勘测。

创业之初,山南勘测只能承接一些低端的劳务工作,在大型国企的夹缝间找商机。王延华显然不满足于此,他瞄准技术服务型工作的市场空白,不断提升公司技术水平与专业能力。恰逢国家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大量项目对勘测等技术服务需求旺盛,山南勘测也逐步走上正轨。

“天道酬勤。”王延华感叹道。这不仅是他写在办公桌上20多年的座右铭,也是他与山南勘测发展的真实写照。记得在公司起步阶段,一次土工试验中,总包实验室反馈山南送来的土样出了问题,王延华二话不说赶到工地,从钻孔取土、封装到运输全程亲力亲为,查找解决问题,并举一反三强化制度和流程,最终化危机为机遇,赢得甲方的肯定和赞赏。

“这几年大家都在说‘工匠精神’,其实山南21年来一直都在心无旁骛地秉持‘工匠精神’,专一、专心、专注于所从事的技术服务专业,做精、做强并做到极致。”王延华说。

诚信感恩不能忘本

作为一名在浦东创业发展的民营企业家,王延华认为助力企业发展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守正创新”4个字。“守正是企业立足的根基,公司创立之初即把企业文化定位为‘诚信、感恩、优质、高效’,倡导先做人后做事、做好人做好事。”王延华说。

在王延华看来,“诚信、感恩”是基本的做人之道,无论什么年代都要坚守诚信的本色,他把“感恩”放在实际行动上,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回馈社会。对于生养他的家乡,创业之初王延华就慷慨解囊,修桥铺路、助老帮困;2017年他又捐款100万元,帮助家乡学校升级配套设施。不仅造福乡里,他还以感恩之心尽可能地参与社会公益,在山东、在新疆、在云南、在四川……在许多需要大众援助的事件中,均可看到王延华与山南团队的身影。

对于第二故乡浦东,王延华创立“山之南,益起走”公益品牌,山南勘测也作为发起单位,出资50万元成立“金桥碧云基金会”,在过去的3年中,企业义无反顾地拿出500余万元,用于浦东及上海的社会公益。2020年浦东许多老旧小区开展加装电梯工程,需要勘测地下管线结构,寻找合适的电梯安装位置。他主动联系浦东相关主管部门,免费为600个加梯项目开展勘测工作,帮助更多浦东百姓能够享受乘坐电梯的便利。

王延华认为“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而读书和学习是“创新”的基础。他在公司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2023年公司被授予上海市优秀学习型企事业单位。公司内部设立研发中心,7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中心担任教职,培养一批又一批技术人员;公司成立企业科协,每年评选“山南工匠”,将技术创新作为发展核心。目前,公司重点参与编制国家和上海市行业标准17项,拥有国家专利50项。

这些年来,山南勘测参与的项目既包括内环线浦东段、迎宾大道、华夏高架路、中环线浦东段、济阳路、沪南路、龙东大道高架等交通设施建设,也有白龙港、竹园污水处理厂这样大型的环境治理工程,还有张江科学之门320米东西塔、金桥250米的超高层17B-06地块商办项目等城市地标建筑。在上海每年的市重点项目中,公司的参与量也接近三分之一。

“身处浦东这片营商环境极佳且充满朝气和活力的热土,就无法安于现状,周边的环境和氛围促使着你只有不断的突破自己、追求创新,才能不被淘汰并立于不败之地。”王延华说。

二、党建引领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公司的党建工作得到了市、区组织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其影响力跨越行业和专业,逐渐成为公司一张新的靓丽名片,这也是我引以为豪之处。”王延华说。

2015年,王延华主动找到金桥管委会综合党委,申请在仅有3名共产党员的公司成立党组织。党组织成立以来的这些年,也是公司发展最好最快的几年,员工人数从2015年的70余人,增加到现在近400人,年产值也从当初的不足50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近4亿。公司党总支把党建工作与经营管理工作有机融合,逐渐摸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特色党建之路——党建“七进”工作模式。该模式在人民网“百优庆百年”上海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案例评选中,被评为“最佳案例”。

“山南勘测诞生在浦东、成长在浦东,并在发展中得到新区政协、新区工商联、相关委办局、金桥自贸区管理局,以及各街镇的关心、关爱,为企业和员工办了许多实事。”王延华说。他表示,工商联是企业家的娘家,有困难的时候,企业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工商联,工商联也从不辜负这份信任,不仅及时回应企业需求,还经常组织调研活动,主动关心关爱民企。“前不久,工商联联合检察院,到我们公司开展相关法律风险专题培训,开展政策法规解读,让我们受益匪浅。”

“浦东新区是全国营商环境最好最优的区域之一,浦东也是最具朝气和活力的地方,我们以扎根浦东为荣,未来公司将一以贯之地以党建为引领,秉承工匠精神,努力把企业发展成为更具创新性、影响力、竞争力及社会责任感的一流公司。”王延华信心满满地说。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

做难而正确的事——银河航天创始人徐鸣的创业故事

从科学家到企业家:一位“80后”创业者的破界之路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8195.html

“从三五个人到拥有近四百名员工,上海一位民营企业家的创业故事” 的相关文章

返乡创业正当时 勇作振兴生力军

返乡创业正当时 勇作振兴生力军

创业故事,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青年成长成才,特别是关心青年大学生返乡创新创业。他指出:“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吸引包括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在内的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王小丽:返乡创业养蚯蚓一个月收入18万

王小丽:返乡创业养蚯蚓一个月收入18万

重庆返乡农民工王小丽开办的蚯蚓养殖基地,那一行行散发出牛粪味的田垄就是“蚯蚓养殖床”。在养殖基地旁边,笔者看见带着近视眼镜的王小丽。此时的她,正与弟弟王虎、堂妹王英、舅舅刘兴勇一道,将村民采收的一大盆蚯蚓带回屋里分盒包装,然后再成件发往合川、江津、重庆主城及四川武胜、南充等地。王小丽告诉笔者,现年3...

汉服“出圈”,创业者曹县“赶潮”

汉服“出圈”,创业者曹县“赶潮”

2021年5月,山东曹县因为偶然的机缘爆红网络。“走红,是给有准备的城市”,对于创业者而言,又何尝不是这样呢。2014年10月,我跟老公回老家时接触到了曹县电商业,便跃跃欲试,不久后,开起了自己的淘宝店。开张当晚,我们就接到了第一笔订单——500件学士服。为此,我们常要守在服装加工厂门口抢货,辛苦归...

一个百香果农有惊无险的创业路

一个百香果农有惊无险的创业路

创业故事,“真倒霉,这年要亏大发了。还有三四十万株卖不出去,再过半个月就过了栽种节气了。”去年3月初,记者初次见到钟海扬时,他面对着一大棚子滞销的百香果苗垂头丧气地说。钟海扬是闽西长汀县南山镇的一位百香果农,官坊农场得心生物科技百香果育苗基地负责人。了解他的人知道,近几年,在他发展百香果育苗产业的创...

扎根果园18年!返乡大学生每晚直播间里讲果树种植

扎根果园18年!返乡大学生每晚直播间里讲果树种植

“大家看一下,这个病斑一圈一圈像轮纹一样,这是轮纹病在果实上的表现,是前期用药不当造成的。”江苏丰县大沙河镇43岁果农陈厚武大学毕业后返回老家种植果树,在忙于果园的同时不忘帮助村民一同致富,经过在苹果园里18年的摸爬滚打,总结出属于自己的一套苹果生产管理技术。一块白板,一支水笔,还有一块粉笔擦,这就...

大学生回乡创业在地里种“冰淇淋”销售受阻,急需您的帮助

大学生回乡创业在地里种“冰淇淋”销售受阻,急需您的帮助

创业故事,萝卜切开是紫色的?吃起来还是冰淇淋的口感?这种萝卜你见过吗?这就是这两年才开始进入国内市场的网红萝卜——紫萝卜。一说起网红商品,都应该是不愁卖甚至供不应求才对。可是平顶山鲁山县的程佳佳今年种了200亩紫萝卜,这已经到了成熟期,却遇到了销售困难。一、4500元一斤的种子萝卜喜获丰收却成了发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