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江苏兴化小伙:23岁创业,6万攻克电网“中国心”,今身家破百亿

4小时前创业故事5

14平方米的实验室里,三个年轻人埋头调试着中国电力设备的未来,62000元启动资金在账面上已所剩无几。

2025年3月,胡润研究院发布的全球富豪榜上,55岁的董增平以100亿人民币身家首次跻身全球前3000名富豪。

这位从江苏兴化走出的企业家,掌舵的思源电气已成为中国电力设备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

时间倒回1993年,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电气工程系一间仅14平方米的实验室里,23岁的董增平与两位同窗陈邦栋、李霞以62000元启动资金,创立了思源电气的前身。

公司取名“思源”,取自交大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这不仅是企业的精神底色,更是董增平人生轨迹的真实注脚。

一、破局者:从铁饭碗到创业生死局

现任上海思源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闵行区青年联合会委员,并拥有中国香港地区居留权的董增平,1970年出生于黄海之滨的江苏兴化。

这个苏北小城走出了许多商业精英,但1990年代初,当这位上海交通大学高电压专业毕业生被分配到徐州矿务局供电处担任技术员时,没人想到他会成为改写中国电力设备历史的人物。

时代的浪潮拍打着每个年轻人的命运。1993年,当全国掀起下海创业热潮时,年仅23岁的董增平毅然放弃铁饭碗,与两位交大同窗李霞、陈邦栋共同创立思源电气。

创业之初,三人挤在交大电气系借来的14平方米实验室,62000元的启动资金捉襟见肘。他们瞄准的是被外国巨头垄断的高端电力设备市场,而首当其冲的,是被称为电网“安全卫士”的电抗器。

当时,中日合资R公司垄断了中国电抗器市场95%以上份额。董增平曾试图寻求技术合作,但对方开出的条件让初创的思源难以承受。

“我们自己挽起膀子自己干!”在董增平的决断下,一支技术攻坚团队迅速组建。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来,最终他们不仅掌握了电抗器核心技术,产品性能甚至超越了日本原型。

这一仗彻底改写了市场格局:曾经被外资垄断的电抗器市场,如今95%份额已握在思源手中。

二、三次创业:危机中的进化论

2004年8月5日,思源电气在深交所敲响上市钟声。站在聚光灯下的董增平却清醒地意识到,这不过是企业发展的新起点。

他将这一年定义为“第二次创业”:公司相继成立江苏思源赫兹互感器、上海思源电力电容器等子公司,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真正的考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降临。当同行不惜以低于成本价抛售产品时,思源迎来了“第三次创业”的生死抉择。

“越是艰苦,越要把产品质量做好!”董增平在回忆这段岁月时强调。当时公司研发的252kVGIS产品面临国家电网的严苛准入要求——必须无故障挂网运行两年才能获得投标资质。

在多数企业紧缩开支的寒冬,思源做出了惊人之举:将产品免费送给各变电站试用。两年后,真金不怕火炼,产品优异表现让思源顺利拿到国网“入场券”。

这场豪赌背后,是董增平对技术实力的绝对自信,更是江苏企业家特有的务实与韧劲。

三、技术护城河:新质生产力的样本

走进今天的思源电气研发中心,工程师们正通过ToleranceManager公差分析软件优化设计参数。

这套名为“思源卓越集成创新体系”(SIPD)的研发管理系统,是董增平借鉴IBM模式打造的创新引擎。

技术基因深植于思源的发展脉络:如550kV金属全封闭GIS组合电器研发成功;突破“大功率弹簧操作机构”核心技术;掌握高端“灭弧室”技术......

这些成就使思源成为国内首家、全球第四个掌握该技术的企业,打破国际巨头在高压设备领域的技术封锁。

思源的产品已应用于秦山核电站、云广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等国家重大工程,更走进俄罗斯、北非、东南亚等海外市场。

从上海磁悬浮到北京奥运工程,中国电力建设的里程碑上,深深镌刻着这家江苏企业的名字。

财富密码:百亿身家背后的价值坚守

2025年3月,胡润全球富豪榜上,董增平的名字首次站上百亿身家高位[citation:用户补充信息]。回看他的财富轨迹,呈现出一条技术型企业家的典型成长曲线:

2024年7月,董增平入选“福布斯中国最佳CEO榜单”,标志着资本市场对其领导力的高度认可。在2022年行业整体低迷期,思源仍实现营收86.95亿元,净利润11.98亿元的亮眼业绩。

不同于追逐风口的投机者,董增平坚持深耕电力设备主航道。当互联网、房地产热潮席卷商界时,这位江苏企业家默默加固着自己的技术护城河。

四、饮水思源:从实验室到捐赠千万

2016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思源电气教育基金”签约仪式隆重举行。董增平代表企业向母校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用于支持电气工程学科发展和青年教师培养。

站在曾经求学的地方,董增平动情地说:“公司能取得现在的成就离不开电院老师的支持”。这不是一时兴起的慈善,而是一个延续十余年的感恩计划:

如,2007年设立“李福寿思源电气奖学金”,以授业恩师命名;2008年捐建“上海交大-思源数字电力研究中心”;2011年促成高压系校友设立人文发展基金等。

技术报国,教育兴邦。在董增平看来,人才是比设备更重要的“中国心”。今天的思源电气已成为交大学子的重要实习基地,公司80%股东来自上海交大,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生态系统。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这八个字不仅镌刻在交大校门,更流淌在董增平和他打造的电力装备王国血脉中。

结语:从苏北小城的求索少年,到黄浦江畔的百亿掌舵者,董增平用32年光阴书写了一段“技术报国”的硬核传奇。

14平米的实验室起点,6万元的破局豪赌,最终化为点亮万家灯火的“中国心”。他的故事,是草根逆袭的励志篇章,更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铿锵迈进的缩影。

当“思源”的蓝色标志闪耀在全球电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企业的崛起,更是一代人用智慧与坚守,为民族工业铸就的脊梁。

亲爱的老铁们,董增平23岁敢用6万挑战行业巨头,你认为在当今环境下,年轻人创业最需要具备的核心品质是什么?

董增平坚守电力设备主业、重金投入研发的“长期主义”,在浮躁的当下有何特别意义?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观点和感悟!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8296.html

“江苏兴化小伙:23岁创业,6万攻克电网“中国心”,今身家破百亿” 的相关文章

返乡创业正当时 勇作振兴生力军

返乡创业正当时 勇作振兴生力军

创业故事,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青年成长成才,特别是关心青年大学生返乡创新创业。他指出:“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吸引包括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在内的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一位农民工的返乡创业路

一位农民工的返乡创业路

返乡创业故事:时间来到下午6时,安静的生产车间嘈杂起来,女工们整了整手头的线束,结束一天的工作。这里是地处秦巴山区的安康市汉滨区谭坝镇松坝社区的新社区工厂。生产车间外,是搬迁群众的住房——一排白色的三层小楼,在青山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这一天是9月27日,一场雨刚下过,空气中还有淡淡的泥土味。女工们一...

南京江宁:“新农人”王金美返乡创业 闯出致富路

南京江宁:“新农人”王金美返乡创业 闯出致富路

创业故事,“让生活,像花儿一样美好。”这里是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钱家社区河庄村的金美生态园,农场主王金美返乡创业发展农业,带领周边农户走出一条向兴向荣的振兴之路。一、返乡创业 探索农业发展1993年,21岁的王金美离开家乡湖熟钱家来到南京市区打工并安家落户。1999年,王金美结束打工生涯开始人生第一...

90后”把家乡的蔬菜卖到了全世界,年进账过亿

90后”把家乡的蔬菜卖到了全世界,年进账过亿

“90后”帅小伙留学归来创业,化身家乡蔬菜“经纪人”,研发8项专利,助上百户农民增收,一年出口蔬菜超过10万吨,销售额上亿元。1、留学归来,仍是农民“为什么品质一般的蔬菜在国外都可以有那么好的价格,而在国内,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高品质蔬菜却不能为他们带来更好的收益?”对于这个问题,唐宇一直百思不得其...

青年大学生返乡创业养猪养鸭唱响“青春之歌”

青年大学生返乡创业养猪养鸭唱响“青春之歌”

乡村振兴大有可为,乡村振兴也离不开青年。如今,随着广东省一系列促进乡村振兴措施的实施,一大批青年大学生纷纷返乡创业,成为新时代的“新农人”,以家乡为“舞台”大展拳脚,唱响一首首壮丽的“青春之歌”。近日,记者就走近了这样两位回乡创业的青年大学生。作为“85后”“90后”的他们,原本都被家人寄予厚望:毕...

赣南“阿柑正传”:4名95后的非典型创业

赣南“阿柑正传”:4名95后的非典型创业

95后创业故事:创业第7年,蓝宁和合伙人定下目标:卖出1000万斤赣南脐橙。时间回到2016年。20岁的蓝宁拉上同学凌雨南、凌永春,在网上卖出2万斤脐橙,赚了一万多块钱。这笔钱,成为他们创业之路的“启动资金”。此后,他们经历了“半工半创”的候鸟生涯,也遭遇过挣来200万全部亏损的挫折。2021年,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