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女孩刷信用卡起家创业故事,中国猫窝攻占美国超市
女孩创业故事,2018年,车允文给自己立下两个目标:两年内买车,五年内买房。彼时,她还只是江南大学会计系刚毕业的学生,家境普通,没有背景,靠助学金完成学业。如今,这两个目标,她都提前完成。更重要的是,她用5万元起步,把一个猫窝生意做到了欧美市场,年销破2000万。她的工厂在无锡,客户在全球。一个曾在银行坐办公室的女孩,正在用中国制造的猫窝,卖爆沃尔玛、Costco和亚马逊大卖家。
01
车允文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银行。彼时的她月薪1.5万、福利稳定,在大多数人眼里,这是标准的体面工作。但她很快意识到,这条路径里看不到未来。“工作太稳定,也太封闭,我感觉三十年后都能预料到自己会在哪。”
她离职了,几个月后,她进入阿里国际站,成为客户经理,第一次全面接触到跨境电商。在这里,车允文看到了一个又一个普通商家,通过线上平台把中国商品卖到海外。她的想法开始动摇:为什么不能试试?
半年后,她决定辞职创业,账户上仅有5万元。没技术、没产品、没团队,她有的只有一套对外贸链路的理解,和四只家里收养的流浪猫。她用猫窝切入市场。原因很简单,她自己养猫,很清楚猫咪真正的需求,也清楚猫窝在欧美市场的售价高、需求稳定。
她把仅有的积蓄投进国际站开店,为了逼自己,她还刷了2万元信用卡交平台费。创业不是从暴击开始,而是从第一个询盘、第一单出货开始。她靠“抄作业”起步,从1688上挑品、买样、打样、测品,询盘来了才去联系工厂生产。轻资产、零库存,这是她的生存策略。第一年,她就跑出了订单。小单起步,逐渐放量。
她摸清了不同国家客户的需求特征,开始接触更大规模的海外商超买家。她清楚,欧美的养宠文化早已成熟,猫窝不是刚需,但它是消费型反复购买品。稳定、安全、审美好,是客户的三大核心诉求。这条赛道不热,但有刚性需求。这种市场,就是适合她的机会。
02
早期,车允文的角色就是一个贸易商,中间人赚差价,做的也只是标品流量生意。但一个订单出了问题,让她决定换赛道。当时,她合作的义乌工厂在样品打版时与客户沟通不畅,导致产品失败。客户取消订单,她连夜赶赴义乌处理问题,却发现问题本质在于距离和反馈。她意识到,如果继续做中间商,自己永远被动。
她转向无锡当地的一家老牌针织工厂。对方有20多年生产经验,但线上运营基本空白,年销售额从巅峰上亿跌至几千万。她提出合作,她负责线上和运营,对方负责生产和产品打磨,成立一个工贸一体的新主体,统一面向海外客户。车允文的逻辑很清晰:拿下沃尔玛、Costco这种大客户,必须具备“生产资质”和“验厂能力”,仅靠贸易公司身份根本不够;有产能,才有利润空间;有工厂背书,才有客户信任。她和工厂签了协议,共同组建线上平台运营团队。产品打样、下单、发货、QC全流程可控,反应效率翻倍,客户满意度明显提升。
创业故事,这一合作,让她完成从中间商到品牌商的转变。2023年,这条新链路跑通,销售额首次突破千万。2024年,预估营收将超过2000万,其中40%来自她亲自操盘的国际站店铺。这不是暴富神话,而是把一个传统工厂,重新嫁接上跨境电商的现代渠道,一点点重做结构。
03
但真正让车允文把事业推上一个台阶的,不是第一桶金,而是她良好的售后态度。在一次合作中,一位欧美客户收到的猫窝出现了样式偏差,原本承诺的椭圆垫子,被工厂做成了方的,客户要求退货。面对这种局面,多数贸易商可能会推责、拖延、扯皮,但车允文直接决定全额赔付,并重做发货。“短期看是亏了,但长期我赢了口碑。”
事实也正是如此,这位客户之后连续下了多单,甚至取消了另一个供应商的合作,只保留了与她的合作关系。她的逻辑很简单:“你要先把第一单做稳,才会有第二单、第三单。”在外贸世界,产品只是入场券,服务和响应才是打胜仗的武器。“很多客户不是怕出问题,他们怕的是你出事就躲。”
她的客户复购率极高。有的客户合作一年后主动来访,有的客户甚至愿意提前3个月下单备货。在她看来,能做到生意越做越稳,本质是信任溢价,而不是拼价格。
04
车允文生意的快速扩张,也和她踩中了几个重要窗口期有关。
第一,宠物赛道稳定向上。根据Statista数据,美国宠物家庭渗透率超过70%,年均人均支出超千元人民币。
第二,国际站红利窗口打开。2023年以来,阿里国际站推动中国制造出海,小商家获得更多流量支持。数据显示,平台出口订单同比增长42%,美国市场增长仍超25%。
第三,商超客户渠道洗牌。中美贸易战让许多采购商分散订单,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是“中国制造”在品质和配套能力上更有优势。
她的判断是东南亚能做部分替代,但大体量、大批量、高稳定的需求,仍然绕不开中国。很多人不知道,她最早“创业”的经历,是大学时在校门口卖荔枝。
校内一斤18块,校外一整箱10块,她自己拉货进来,转手送到宿舍楼下,一个中午赚了200多块。她靠这种嗅觉,入了商业的门。她不是喊口号式的创业者,不做PPT、不讲融资、不谈情怀。她只做两件事:跑订单、磨产品。如今,她正在计划品牌化运营,准备从宠物产品,转向人宠共居的生活方式设计。“我的目标不大。就是能把一件事情做对,再复制它、放大它、走稳它。”
靠四只猫起家的她,如今已经成为一家年营收过千万的工贸一体公司负责人。也许,这才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中国新创业者:不靠爆款、不求资本,而是在产业里深扎,用笨办法赢下长线生意。
推荐阅读: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