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电工到“蚂蚱王”!云南95后返乡青年的创业财富路
来源:【春城晚报-开屏新闻】
蚂蚱,对许多人而言,是童年在田间地头与伙伴追逐嬉闹时突然蹦起的“草上飞”,是令农民眉头紧锁、让庄稼遭殃的害虫。然而,在曲靖市会泽县“95后”青年王文山看来,这群不起眼甚至遭人嫌弃、体重不足0.5克的小昆虫,是餐桌上的绿色美食,也为他带来百万元产值的“产业”,为当地群众“蹦”出一条增收致富路。
走进会泽县宝云街道头塘村王文山的蚂蚱养殖基地,十多个养殖大棚一字排开,大棚里,是密密麻麻、成千上万的蚂蚱。工作人员抱来青草,往棚里一扔,成群结队的蚂蚱争先恐抢食。
“这个棚里的蚂蚱是成虫,已经被人预定了,过两天客户就来基地装箱运走。这个棚里的蚂蚱差不多还要再养20天。这个棚里则是出生不久的幼虫。”王文山向记者介绍着不同大棚里的蚂蚱,眉眼里尽是喜悦与期待。
记者发现,每个饲养蚂蚱的大棚里,都有四五个面积约4平方米的长方形“沙盘”,里面装满了细沙。王文山介绍,这是专门用来让蚂蚱产卵的“温床”。走进饲养蚂蚱成虫的大棚,王文山和他的徒弟从“沙床”里刨出一条条长2到3厘米、蚂蚱肚子般粗细的、沾满了细沙的东西,“这个就是蚂蚱卵,”王文山一边介绍,一边随手捡起一条掰开,“你看,这里面每一粒细长的蚂蚱卵,经过专业的孵化,都会长成一个小蚂蚱,像这一条蚂蚱卵可以长出五六十个蚂蚱。”
蚂蚱孵化室,温度湿度监测仪、恒温器、孵化盘、孵化架一应俱全。“在孵化盘里铺上一层潮湿的锯末,把蚂蚱卵均匀地铺在锯末上,再覆盖上细腻潮湿的锯末。然后将孵化盘放在孵化架上,温度恒定在25℃到35℃之间,湿度保持在60%至80%之间,10天左右就可以孵化出蚂蚱幼虫,放进大棚进行饲养。一批蚂蚱从幼虫到成虫需要35天到40天。”王文山自豪地向记者介绍着蚂蚱养殖的整个过程。
据了解,王文山养殖的蚂蚱大多通过抖音、快手等直播间销售到全国各地,蚂蚱零售价为每公斤80元至90元,目前,他的12个蚂蚱养殖大棚每年能卖出蚂蚱6吨左右,每年能实现产值50余万元。
“蚂蚱养殖风险较小,且投入少、回报高,目前我基地里的蚂蚱供不应求。”王文山介绍,“在蚂蚱养殖过程中,只要喂草就可以了。需要注意的是,喂养蚂蚱的饲草不能带露水,吃了带有露水的草,蚂蚱就会得病。”
1995年出生的王文山初中毕业后就到昆明等地打工,在建筑工地上,王文山从学徒做到水电技术工,“虽然每天也有200元到300元的收入,但是在建筑工地打工居无定所,还是觉得家乡好。”一个偶然的机会,王文山了解到蚂蚱养殖产业,在网上学习了蚂蚱的养殖技术,又到昆明等地实地参观后,2020年返乡创业,成立会泽晓山养殖有限公司,从广东购买了蚂蚱苗,开启了他的创业路。
看着王文山养殖蚂蚱赚了钱,附近的乡亲们跃跃欲试,王文山毫无保留地免费教他们技术。“我把自己掌握的全套蚂蚱孵化技术教给大家,乡亲们在养殖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我也会通过微信视频或者直接到现场指导。”
目前,王文山带了15个徒弟,他们分别在会泽县的娜姑、者海、五星等地养起了蚂蚱。“我觉得蚂蚱养殖这个产业非常好,投资不大,回报又高、周期又短。在我师傅的指导下,我已经掌握了全套技术,养殖了6个大棚的蚂蚱,每年都有20万元左右的收入。”王文山的徒弟、娜姑镇盐水村群众贺文龙说。
王文山带着他的徒弟们在会泽县建起了100多个养殖大棚,每年可以养殖蚂蚱20余吨、实现产值200余万元,一个个不起眼的小蚂蚱在王文山和他的徒弟们手中,变成致富大产业。
开屏新闻记者 蒋琼波 通讯员 代玉春 秦本林 摄影报道
一审 何晓宇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何丹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
本文来自【春城晚报-开屏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