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从水电工到“蚂蚱王”!云南95后返乡青年的创业财富路

2个月前 (07-13)创业故事90

来源:【春城晚报-开屏新闻】

蚂蚱,对许多人而言,是童年在田间地头与伙伴追逐嬉闹时突然蹦起的“草上飞”,是令农民眉头紧锁、让庄稼遭殃的害虫。然而,在曲靖市会泽县“95后”青年王文山看来,这群不起眼甚至遭人嫌弃、体重不足0.5克的小昆虫,是餐桌上的绿色美食,也为他带来百万元产值的“产业”,为当地群众“蹦”出一条增收致富路。

走进会泽县宝云街道头塘村王文山的蚂蚱养殖基地,十多个养殖大棚一字排开,大棚里,是密密麻麻、成千上万的蚂蚱。工作人员抱来青草,往棚里一扔,成群结队的蚂蚱争先恐抢食。

“这个棚里的蚂蚱是成虫,已经被人预定了,过两天客户就来基地装箱运走。这个棚里的蚂蚱差不多还要再养20天。这个棚里则是出生不久的幼虫。”王文山向记者介绍着不同大棚里的蚂蚱,眉眼里尽是喜悦与期待。

记者发现,每个饲养蚂蚱的大棚里,都有四五个面积约4平方米的长方形“沙盘”,里面装满了细沙。王文山介绍,这是专门用来让蚂蚱产卵的“温床”。走进饲养蚂蚱成虫的大棚,王文山和他的徒弟从“沙床”里刨出一条条长2到3厘米、蚂蚱肚子般粗细的、沾满了细沙的东西,“这个就是蚂蚱卵,”王文山一边介绍,一边随手捡起一条掰开,“你看,这里面每一粒细长的蚂蚱卵,经过专业的孵化,都会长成一个小蚂蚱,像这一条蚂蚱卵可以长出五六十个蚂蚱。”

蚂蚱孵化室,温度湿度监测仪、恒温器、孵化盘、孵化架一应俱全。“在孵化盘里铺上一层潮湿的锯末,把蚂蚱卵均匀地铺在锯末上,再覆盖上细腻潮湿的锯末。然后将孵化盘放在孵化架上,温度恒定在25℃到35℃之间,湿度保持在60%至80%之间,10天左右就可以孵化出蚂蚱幼虫,放进大棚进行饲养。一批蚂蚱从幼虫到成虫需要35天到40天。”王文山自豪地向记者介绍着蚂蚱养殖的整个过程。

据了解,王文山养殖的蚂蚱大多通过抖音、快手等直播间销售到全国各地,蚂蚱零售价为每公斤80元至90元,目前,他的12个蚂蚱养殖大棚每年能卖出蚂蚱6吨左右,每年能实现产值50余万元。

“蚂蚱养殖风险较小,且投入少、回报高,目前我基地里的蚂蚱供不应求。”王文山介绍,“在蚂蚱养殖过程中,只要喂草就可以了。需要注意的是,喂养蚂蚱的饲草不能带露水,吃了带有露水的草,蚂蚱就会得病。”

1995年出生的王文山初中毕业后就到昆明等地打工,在建筑工地上,王文山从学徒做到水电技术工,“虽然每天也有200元到300元的收入,但是在建筑工地打工居无定所,还是觉得家乡好。”一个偶然的机会,王文山了解到蚂蚱养殖产业,在网上学习了蚂蚱的养殖技术,又到昆明等地实地参观后,2020年返乡创业,成立会泽晓山养殖有限公司,从广东购买了蚂蚱苗,开启了他的创业路。

看着王文山养殖蚂蚱赚了钱,附近的乡亲们跃跃欲试,王文山毫无保留地免费教他们技术。“我把自己掌握的全套蚂蚱孵化技术教给大家,乡亲们在养殖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我也会通过微信视频或者直接到现场指导。”

目前,王文山带了15个徒弟,他们分别在会泽县的娜姑、者海、五星等地养起了蚂蚱。“我觉得蚂蚱养殖这个产业非常好,投资不大,回报又高、周期又短。在我师傅的指导下,我已经掌握了全套技术,养殖了6个大棚的蚂蚱,每年都有20万元左右的收入。”王文山的徒弟、娜姑镇盐水村群众贺文龙说。

王文山带着他的徒弟们在会泽县建起了100多个养殖大棚,每年可以养殖蚂蚱20余吨、实现产值200余万元,一个个不起眼的小蚂蚱在王文山和他的徒弟们手中,变成致富大产业。

开屏新闻记者 蒋琼波 通讯员 代玉春 秦本林 摄影报道

一审 何晓宇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何丹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

本文来自【春城晚报-开屏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8334.html

“从水电工到“蚂蚱王”!云南95后返乡青年的创业财富路” 的相关文章

恩阳男子返乡创业带动民富 举丝微之力筑优人生梦

恩阳男子返乡创业带动民富 举丝微之力筑优人生梦

暮春微雨,竟有些寒意,但丝毫不影响万物抽枝吐芽,筋茁叶盛。四十岁的林强,迎着细雨先是在吊瓜地里加肥,又去芦笋园里侍弄着,看着这些在雨中争先成长的“宝贝”,林强不禁喜上心头。回乡创业千里黄云,游子已还2001年7月,揣着计算机及应用大专毕业证的林强,走出了校园,走向了社会,为自己的梦想走上了打拼路。可...

90后姑娘为父亲回乡创业,种植特色蔬菜品种,每亩能收入2万元

90后姑娘为父亲回乡创业,种植特色蔬菜品种,每亩能收入2万元

创业故事:在湖南常德有个90后姑娘,叫罗琴。大学毕业后立志成为媒体达人,因此毕业后就在北京工作,一步步朝着梦想努力!在2014年,父亲突然病重终止了她追求梦想的脚步,只好回到老家接手父亲的香菇事业。然而,接手还不到一年,香菇的市场价格骤降,她家和附近村民的香菇都遭遇滞销。24岁的罗琴一年损失了60万...

养鹅致富成功案例:梅养殖大鹅助力扶贫

养鹅致富成功案例:梅养殖大鹅助力扶贫

余雪梅,31岁,琼中湾岭镇新坡村委会香岭村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在当地可谓是家喻户晓,为什么一个农村妇女有如此大的魅力?年轻时她曾出外打工,最后又回到老家自主创业,并在政府的帮助下成立了琼中农源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进入正轨,产值已达数百万元,作为合作社理事长的余雪梅成为新坡村当之无愧的...

给宠物鸟做“尿不湿” 95后江苏女孩探索出新“爆款”

给宠物鸟做“尿不湿” 95后江苏女孩探索出新“爆款”

近日,“女孩制作鸟用尿不湿”一度成为网络热点,不少人纷纷感叹“鸟竟然都用上尿不湿了”。在这外界看起来足够新鲜、神奇的事物背后,是一名95后女生将爱好变为创业的故事。来自江苏宿迁的郑晗经营着一家宠物鸟服饰类网店,如今,依靠“鸟用尿不湿”这一神器,网店销量也越来越高。如何理解鸟用尿不湿?“类比连体裤”郑...

安徽固镇:退伍不褪色 创业富乡邻

安徽固镇:退伍不褪色 创业富乡邻

退伍军人创业故事:从军时,他保家卫国奉献青春;退役后,他返乡创业带富乡邻。固镇县仲兴镇陈圩村80后退伍军人张青退伍不褪色,创办安徽丰安生物有限公司,利用农作物秸秆、牧草制作发酵饲料,以草代粮,开展生态养猪,用敢闯敢干能吃苦的军人本色,闯出一条创业致富道路。李荣志正在和张青查看新生产的发酵饲料。在杨庙...

法月萍博士放弃几百万年薪,回老家养蚯蚓创业,年产值过亿历程

法月萍博士放弃几百万年薪,回老家养蚯蚓创业,年产值过亿历程

法月萍,女,48岁,南京大学博士、蚯蚓养殖与深加工研究专家。现任法博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山东三度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德州法博士蚯蚓标准化研究中心主任。蚯蚓养殖与深加工研究专家。大家都不陌生,但是从蚯蚓身上看到商机的人并不多。法月萍就是其中一个,发现商机的她放弃了博士毕业后,放弃年薪二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