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金融业转型农业,云城返乡青年的花海创业路与乡村振兴梦

2个月前 (06-20)创业故事104

返乡创业故事:近年来,越来越多青年带着新技术和新理念投身现代农业,他们运用智慧种植、农业大数据和生态循环农业等前沿技术,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还通过产业联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

在云浮市云城区,曾在金融行业深耕多年的青年阿华(化名),响应乡村振兴政策号召,毅然放弃高薪的金融行业,回到家乡投身农业,以花卉为媒,盘活闲置土地。

弃笔从农:

金融精英的田野突围

在金融圈摸爬滚打十余载的阿华,内心时常泛起对家乡的思念。

“那时我看到时政新闻,了解到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的大力扶持。我突然意识到,农业早已不是记忆里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模样,而是一片亟待开拓、充满科技与创新的蓝海。”政策的出台,让阿华燃起返乡创业的念头。

但返乡做什么呢?

彼时,国内鲜切花市场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阿华敏锐捕捉到其中的商机,“切花菊的国内自给率不足30%,意味着这是一片潜力巨大的空白市场。”发现商机后,阿华将目光投向家乡云城区,那里四季气候温润、光照充足,正是培育高品质切花菊的天然温室。

怀着对家乡的感情与对农业的憧憬,阿华毅然辞去高薪工作,加入朋友创办的云浮市爱丽孚农业有限公司(下称“爱丽孚农业”)。从西装革履的金融精英,转变为整日穿梭在花田中的创业者,踏上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创业路。

凭借从事金融行业锻炼的数据分析能力,阿华精准测算市场需求:国内鲜切花市场规模超千亿元,菊花占比约15%且年均增长8%,年消费量超20亿支。

立足市场需求,爱丽孚农业引入荷兰大丽孚种苗公司的“神马”“优香”等抗病性强、瓶插期长的专利品种,搭配自主研发品种,提升产品的产量与品质。同时,该公司整合当地300亩土地作为试点基地,开启切花菊的规模化种植,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菊花种植险”,覆盖自然灾害与价格波动风险,为创业之路筑牢保障。“既然我有金融知识,当然要将金融风控思维融入农业生产。”阿华笑道。

联农带农: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致富”

在阿华的带动下,当地农户们经历了从“站着看”到“抢着干”的转变——爱丽孚农业每年辐射带动周边近2000亩花卉种植,带动60多户200余人就业创业。

此外,阿华还创新推出“土地流转入股+订单托管”模式。“土地流转入股”即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除每年每亩800元保底收益外,还能拿到销售利润10%的分红;“订单托管”即由公司提供种苗和技术,农户代为管理,采收时按保底收购。

阿华介绍,为提高农户的种植技术,爱丽孚农业每月还开展田间培训,带着技术员下沉给农户指导,建立了“1名技术员+10户示范户”的帮扶体系。

如今的基地里,60岁的张阿姨戴着草帽分拣菊花,她算过一笔账:“在基地打工每天一百多元,加上土地入股分红,一年能多赚3万多元,比种玉米强太多啦!”这种“保底收益+绩效奖励”的模式,让周边4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超4万元。

科技赋能:

从“创江山”到“守江山”

“农业这行,头一道坎是‘靠天吃饭’,第二道坎是农业太艰苦,很多年轻人都熬不住。”阿华感慨:“创业难,农业创业更是难上加难。可看着自己的产业一步步上了正轨,还能带着周边乡亲一起增收致富,这心里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真是啥都换不来。”

阿华表示:“到我这来,学历不是门槛。只要肯吃苦、真心热爱农业,这里就有让你施展拳脚的舞台。”这就是阿华对待人才的态度——不论学历高低,只以实干论英雄。在他看来,农业需要的不是光鲜的文凭标签,而是能俯下身扎进泥土、扛得住烈日风雨的韧劲儿。在他的农场里,既有放弃白领工作的“90后”新农人,也有拿着锄头钻研技术的老把式,大家凭着对土地的热忱聚在一起,在播种与收割间摸索现代农业的新可能。

最让阿华引以为傲的,是基地里的物联网监测系统:掏出手机点开APP,大棚里的温湿度数据实时跳动,AI系统精准推送补光、浇水的智能建议。“现在每亩地的用工成本比传统种植降低了30%,A级花的占比能达到60%。”说话间,智能温室的遮阳网在阳光下缓缓展开,地面上落下整齐的光影,此刻,科技赋能农业有了最生动的模样。

筑梦田园:

从“一朵花”到“一条链”

站在种植基地的田埂上,阿华的目光掠过成片休眠的菊田,指尖轻点规划图侃侃而谈:“每年菊花休产期,这片土地可没闲着。眼下甜瓜与香瓜已挂上青绿的藤蔓,葡萄架上缀满待熟的果串,小番茄的暖房里更是红绿相间。”他指着手机里的规划图,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些果蔬未来都将变身为沉浸式采摘体验区,让游客亲手摘下这份自然馈赠”。

在规划图上,醒目的紫色区域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未来要建成农产品加工厂,那边则会打造以菊花为主题的亲子乐园。”阿华的声音中满是憧憬。

据了解,爱丽孚农业计划把基地拓展到千亩规模,打造“种植+加工+文旅”的三位一体全产业链。“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多业态融合就像编织安全网,能让我们的农业发展之路走得更稳更远。”阿华说。

观光采摘项目上,阿华计划与周边村庄合作开发“农耕研学”“农事体验”等体验项目,让游客既能采花又能摘果,临走再带上一份菊花伴手礼。“就像荷兰的郁金香花田,我们要让云浮的菊花也成为文旅名片。”阿华表示,以菊花产业为核心,进一步衍生“花海观光+科普教育+农事体验”的文旅业态,使农业从单一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的多元价值转型,形成“以花促农、以旅兴村”的乡村振兴样板。

从金融精英到“菊农创客”,阿华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他的创业故事如同一朵绽放的切花菊,不仅美化了乡村田野,更通过文旅融合、科技创新、联农带农,为云城区编织出一张产业兴旺、人才回流、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南方+记者 陈玮琪

通讯员 云城宣

【作者】 陈玮琪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8094.html

“金融业转型农业,云城返乡青年的花海创业路与乡村振兴梦” 的相关文章

带领更多残疾人一起追梦——“轮椅天使”丁玉坤的创业故事

带领更多残疾人一起追梦——“轮椅天使”丁玉坤的创业故事

残疾人创业故事:今年1月,丁玉坤新成立了河北驰象爱帮科技有限公司,让自己的创业生涯更上一层楼。河北日报记者 解楚楚摄6月14日,记者来到坐落于石家庄市新华区钟宏路京津冀残疾青年创业园内的河北驰象爱帮科技有限公司,见到了它的创立者丁玉坤。丁玉坤今年40岁,先天性脊柱裂让她从小双足变形、双髋关节脱位。面...

山东一村8090后全部回村就业:在外干一个月不如回村一天

山东一村8090后全部回村就业:在外干一个月不如回村一天

聊城市茌平区耿店村种植大棚蔬菜有20多年历史,过去只有60多个“小土棚”,干活的多是50后、60后。2019年,“90后小夫妻”任召坤、崔广丹夫妇俩回村一个种辣椒,一个卖辣椒,成为地地道道的辣椒专业户,年入50万余元。崔广丹更是成为市场里小有名气的“辣椒经纪人”,每天批发辣椒至少3万斤,“这个只要你...

许艳平:“三转婆姨”创业走出精彩人生路

许艳平:“三转婆姨”创业走出精彩人生路

“先把宝宝的小手打开,然后从手心开始,轻轻向外推,一二三……”在吕梁市离石区的吕梁市艳平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培训室内,许艳平正在教十几位农村妇女做婴儿抚触。她一边做示范,一边强调:“动作一定要轻柔……”六年前,许艳平还是临县小山村里的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因为一张证书,不仅找到了新工作,还自己当老板,带领...

“蚯蚓女孩”养上亿条蚯蚓创业,每天消耗上百吨“垃圾”

“蚯蚓女孩”养上亿条蚯蚓创业,每天消耗上百吨“垃圾”

创业故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养猪致富、养鸡致富、养鱼致富的案例早已不新鲜,可你是否见过养蚯蚓也能致富呢?在四川省西昌市高草回族乡,一位叫罗景杨的女大学生辞职回乡创业,建起了一座“蚯蚓工厂”,养殖了上亿条蚯蚓,大家都叫她“蚯蚓妈妈”“蚯蚓女孩”。在仅有百亩的养殖场内,平时不起眼的小蚯蚓却牵出...

24岁从伦敦一学校毕业,她回乡养起鹦鹉

24岁从伦敦一学校毕业,她回乡养起鹦鹉

创业故事,15岁去英国留学、24岁从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校园毕业,缙云90后朱姜蓓毕业后没有留在城市的高楼大厦,而是选择回到家乡养鹦鹉。经过7年多的摸索实践,她创办的“千鹦鸟舍”,从当初只有一个人变成了几十名员工的团队,她致力打造的首个以鹦鹉为主题的大型花鸟乐园也正式进入了营业倒计时阶段。一、留...

大学生回农村老家创业,包10亩地种“软枣子”,每年结果让他开心

大学生回农村老家创业,包10亩地种“软枣子”,每年结果让他开心

上世纪80年代,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一件体面的事情。小时候,父母经常教我们努力学习,将来找一份好工作。所以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走出农村,远离面对黄土、背对天空的生活。但随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我们大学毕业后就开始工作。但发现原来的分配单位,分房都没有了。无论是在国企、外企还是民营企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