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30岁年薪百万的我,辞职创业后重返职场:创业治好了我的上班焦虑

6小时前创业故事9

辞职创业一定比上班打工更自由吗?

重返职场的她有着明确的答案:创业治好了我的上班焦虑。

30岁时,年薪百万的大厂高管罗量选择裸辞创业,对自由和财富的美好幻想,让她选择从零开始,白手起家。岂料,创业过程远比想象中曲折,而关掉公司重回职场,她发现自己能够带着平静与自信,快乐地上班。

“很好读,很真诚,很受用”“一定程度对创业祛魅了”“只有真金白银的代价、事教人,才学得会”“做了不少笔记”……

——数十位读者在《重返大厂:创业治好了我的上班焦虑》的豆瓣主页做出了评价。

读了这本书,可能会让你直面真实的自己,重新思考起工作的意义。

运气的错觉:很多事情只是看起来简单

01. “不要太乐观”

我想起了发售前的一件小事。

就在首发的前几天,一位年长我很多、创业多年并小有成就的CEO朋友找我吃饭聊天。在饭桌上,我眉飞色舞地向他介绍:我的产品有多好、实验有多科学、卖点多么炸裂、性价比多么吸引人,我甚至向他描绘了上半年的公司计划和增速预期。

他一边吃一边听,没有打断我。等我一通输出之后,他放下筷子,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说的这些都很好,我也相信你一定能做得比绝大多数人都要好,但你要记住一句话——不要太乐观。”

我当时还有点蒙,心想刚才是不是我过于眉飞色舞,让他觉得我有点儿过度自信了?就像小时候母亲经常告诫我“要谦虚”一样,我把这句话当作长辈的劝诫。我虽然连连点头,内心却没当回事儿。我觉得,自己并不是过度自信,而是科学自信,未来半年一步一步怎么做、怎么出招,我都想得非常清楚,而且我就是乐观才创业的啊,我不乐观我创业干吗?

我想,他当时真正想表达的是:创业远比我想象中的难得多。

本文插图 / 摄图网

我们总以为,创业是从平地上开始努力攀上某座山峰。实际上,当我决定创业的那一天,就好像先掉进了一个大坑里,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勉勉强强爬到平地。

我也是经过了这半年才真正明白“不要太乐观”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很有意思的是,我后来再遇到一些刚创业的朋友,都会以亲身经历劝诫他们:“不要太乐观。”但这种奇妙的循环就像当我读大一时,学长学姐叮嘱我要好好学习,我不以为然,当我读大二了,我叮嘱大一的学弟学妹要好好学习,学弟学妹同样不以为然。

有些循环一定会发生,有些覆辙一定会重蹈,这不是某种知识或经验的简单传递,而是需要经由多维的人生体验,甚至发生人生的某些化学反应才能领悟到的切身感受。

02. 运气的错觉

前几天我读了娜塔莎·道·舒尔的著作《运气的诱饵》,书中介绍了赌博产品是如何设计以至于让人着魔似的不断加注,甚至孤注一掷的。书中提到了一件令我震惊的事,美国博彩协会(AGA)公布了一个调查数据:在所有赌博行业的利润中,有85%是来自机器,而最出名的机器莫过于我们熟知的老虎机。

书中写道,机器赌博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孤独、连续、下注频率高,无须“等马跑完、等荷官发牌、等轮盘转停”的机器赌博,每三四秒就能完成一局,借用行为心理学术语,在所有赌博活动中,这类赌博的“事件频率”最高,这是终极的成瘾养成装置。

高频、惯性,确实会把人卷进某种运气与赌博的旋涡里。

与其说是运气的诱饵,不如说是运气的惯性。在三四秒钟就能完成一局的老虎机赌博中,特别是在前几盘都“手气好”的时候,人们会习惯于把“赢”当作应得的,把“偶尔的输”当作一时疏忽或误差。注意,这里的“偶尔的输”我打了引号,实际上在上帝视角下,人输给机器的概率一定是更高的,但在运气的惯性下,我们的大脑会倾向于隔离“输”的记忆,强化“赢”的记忆。

这也是为什么像我这样的大厂高管创业者,在创业时总有那么一两个阶段会“被事实重创”,我们也被运气惯性麻痹了。

当我们在一个飞速发展的行业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观上很难把这些成果“归功于行业本身”的风口,我们很容易把这些成果与自己的能力、学识、眼界挂钩,而实际上,运气起码占了一大半。

抛开行业上升期红利,即使在一个非上升期的行业或公司,你在公司里做成了一些事儿,拿到了一些增长的结果,也很容易把这些成果归功于自己的英明决策。但事实上,当你身处公司之时,本身就处于巨大的运气之中。比如,公司帮你做了兜底,你不用担心自己的错误决策把公司搞黄;公司的薪酬体系还可以,你可以招到资质还不错的下属;你所在的公司在行业里小有名气,无论你做什么都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公司的品牌背书等等。良好的公司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机器,身在其中,无论是谁,无论怎么做都不会太错。

我创业后时常跟别人说,我们总是把成功归于内因,失败归于外因,真相可能恰好相反。

豌豆荚联合创始人王俊煜老师打过一个比喻:

有时候,企业就像一座飞速上升的电梯。电梯里有人静静地站着,有人在倒立,有人在不停地跑圈,等电梯升到最高层的时候,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做的事才是让电梯上升的最重要的原因,但实际上这和事实相差太远了。

的确,人是喜欢因果的动物,很多时候我们希望在成功的事件中找到“原因”,以证明自己决策的有效性,也想借助对“原因”的探究,在未来不断复制事业上的成功,我们似乎很难主观地承认“我是稀里糊涂成功的”。

大家也不必太过沮丧,身处运气之中其实是好事儿。这并不是鼓动大家赶紧脱去运气的外衣证明自己本身的能力,而是希望大家能更客观地看待自己与公司、行业之间的关系。

从个人视角,如果你身处职场,与其花时间抱怨同事不靠谱、老板烦人,倒不如看看能否从当下的事情中积累一些可复用的经验与能力;从公司视角看,如果某公司正在乘着某阵东风快速增长,也别忘了修炼基本功,积累有别于同行的核心能力。

巴菲特说:“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无论身处哪个潮水之中,我们都不要成为裸泳的人。

…………

重回职场:带着平静与自信快乐上班

重回职场已经小半年了,我现在在一个上市公司的核心业务部负责增长。而在重回职场的这段时间里,我的生活、工作和心态等各方面发生了许多变化。

除情绪变化外,工作本身与创业时相比也很不一样,这种不一样并非来自工作内容,而是来自从老板到员工角色的变化。

入职一周后,我的上级跟我商讨制定一个季度KPI(关键绩效指标),那一刻我十分恍惚,已经一年多没有听到这个词了。

创业初期的我没有了公司与上级条条框框的限制,也没有人圈定具体的目标,未来完全由我掌控,我觉得没有束缚很自由。但是一段时间后我才发现,与以前时间紧、任务重的具体的业务指标相比,在茫茫大海中寻找方向与着陆点才是最难、压力最大的事。

当我再次听到KPI这个词时,虽然恍惚,但莫名松了一口气,我深知,当目标变成一个有方向的、具体的数字时,反而容易得多。

跟上级聊完,从会议室走出来的那一刻,我全身上下洋溢着一种莫名的自信,虽然这个目标不低,但我一点儿也不紧张,反而感到松弛与兴奋,我还反思了一分钟是不是自己太过狂妄了,不过我想,对于职场中的很多事,我确实是更自信了。

01. 重新审视与公司的关系

有一个神奇的小变化:我在职场中的“竞争心”好像没那么强了。

以前在工作中拿到一个不好的绩效结果时,我会下意识地关注团队里哪些人拿到了高绩效,他们凭什么能拿到,我会不自觉地陷入某种竞争思维甚至对比之中。但现在我竟然完全不关心这件事,不是假装不关注,是真的发自内心地不在意。

回想起来,我以前与公司的关系,更像是我要融入这个公司,并且要成为同事中的佼佼者,所以我不仅关注自己,也会关注别人并与之竞争。也就是说,我把自己置于公司这个规则体系里,成为它的一员,并尝试在它制定的游戏规则中拔得头筹。而现在,我之所以更加平静,更根本的原因是,在我心里,我与公司的关系不再是我想要融入它,我与它是平等合作的关系,我贡献价值,它支付报酬。所谓的涨薪或职位升迁,并不来自我在某种竞争中获胜,而来自我确实能提供更大的价值。涨薪或升迁的本质是价值贡献与回报的对等置换。

当我把自己放在与公司更加平等的关系中,就能很自然地减少许多基于人际关系、内部竞争的内耗,也会更加从容与自信,也能在与上级的沟通中显得不卑不亢。

抱着这样的心态上班,就不会过分关注短期内一城一池的得失,而会更关注自己的成长、状态,以及能否持续输出价值。我想,找到一个与公司更平等的视角,不断夯实对自我价值的认可与笃信,才是所有打工人在职场中不过度内耗的根本心法。

实际上,除了不以同事为竞争对手,站在公司增长负责人的角度,我也没有把同行公司当作对手,我真的发自内心地认为,无论个人还是企业,真正的对手永远只有自己。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要以他人为锚点,应该关注自己的长处与弱点,扬长避短,平静向前。

02. 更能理解老板了

能在工作中更自信、更平静地审视自我与公司之间的关系,以上种种概括起来,大概就是范仲淹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吧。

让我自己都有一点震惊的是,我原以为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去重新适应职场中各种有形的、无形的条条框框,以及各种明文的、潜在的职场规则,可事实上,再次入职的我,反而比以前的我更能接受这些条条框框和规则了。

重回职场后,我确实觉得各方面都轻松了很多,无论是事情的难度还是精神的压力。而且跟创业的焦头烂额相比,现在每个月有了更加稳定的收入,而那些所谓的条条框框与职场规则,只是我要为此付出的代价而已。这些代价一直都在,只不过在初入职场时,我并未付出过更大的代价,承受过与之相比更大的痛苦,因此这些代价在我眼里才会显得如此“扎眼”。

创业是礼物,一份稳定的职场工作也是礼物,如今我似乎更能理解“命运所给予的每件礼物以及它们背后并未明示的价格”这句话的含义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与之前很大的不同。我虽然是一个打工人,但是从内心深处更能理解老板了,有个小例子让我深有感触。

另一个公司的高管朋友跟我抱怨说他们CEO经常想一出是一出,朝令夕改,甚至每天都在研究一些与主业毫不相关的、莫名其妙的业务,更过分的是最近竟然开始抓高管的考勤了,真是令人崩溃。

他们公司虽然没上市,但也算大型公司。我一边安慰她一边想:这不就是我创业时感受的超级放大版吗?一方面,我没想清楚到底该往哪儿走,于是东看看西看看,渴望改变又想赢怕输,所以朝令夕改,拿不准主意;另一方面,就拿抓考勤这件事来说,我相信能做到这种公司规模的CEO一定不傻,他也一定知道抓考勤对业绩增长不仅没用,还会引来员工的一阵怨怼,但他仍然选择这么做,为什么?不是因为他变傻了,也不是因为他变刻薄了,只是因为他变得更加焦虑了。

“抓考勤”只是他缓解焦虑的一个动作,虽然这个动作无法改变他对业务的焦虑感,但他看着员工,特别是高管们不再准点下班,而是在公司加班,哪怕只是表演加班,某种程度上也能从感性上缓解他的焦虑,仿佛他不再是一个人在焦虑、在战斗。

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甚至有些愚蠢,但人性真的就是这样。这也让我想起当年我焦虑到无法正常思考时,我会选择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裁员,裁完之后再说,裁完我才能冷静,哪怕再招人也行,这听起来也很愚蠢,但确实有用。

03. 决策的质量与稳定性

我在创业之前8年多的时间里,一直自诩是决策稳定性非常高的人,也就是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我在当前岗位上的决策质量都非常稳定。但我创业的这一年,决策质量参差不齐,而且经常朝令夕改。

我之前一直没搞明白为什么会这样,连我创业初期的员工也就是我以前的下属,都对我的变化感到诧异。时至今日,我重回职场已经小半年了,很神奇,我的“决策的质量与稳定性”重新恢复到了正常水平,不再总是犹豫踟蹰,不再朝令夕改。现如今,我再来思考当初这个问题,又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深度与视角。

首先是决策的难度。

无论我在之前的公司做决策,还是在现在的公司做决策,它更像是一个固定命题的求解。比如,把某个转化率提升一倍,怎么把一堆预算花得更有效率,怎么让这个活动曝光量有指数级的提升,大部分的难,是难在时间短、任务重、指标苛刻,但这终归只是把一元方程变成二元方程,该解还是能解的。

在创业过程中的决策更像是开放性问题,像是在茫茫黑夜中找到一个笃定的方向,当我身处一号位时,可做决策的范围就变得更大。比如,我可以选择产品A,也可以选择产品B,也可以选择完全砍掉某个产品或渠道,或者只做某个渠道;甚至再极端一点,我可以不做宠物食品行业,可以中途易辙,完全换一个赛道。

我以前会想象,当我有如此巨大的权力时,决策起来应该会很爽,可事实上,当我可以决定一切事情时,反而变得很迷茫。也就是说,做决策需要的判断力的“辐射范围”与上班相比完全不同。如果说在公司上班像是在一个小区里找坐标的话,创业更像是在一个省里找到一个精准的坐标,在小区里大概率不会迷路,但放眼全省可就不一定了。

其次是决策所夹杂的情绪。

大部分人在职场中工作,只要你不是CEO,无论你是高层还是中层管理者,做决策都只需要调动“逻辑+经验”。也就是说,只需要调动脑子里的知识、认知,结合当前已知的信息,做出更优的判断,这个决策过程完全不需要也不会涉及与情绪的斗争。

而作为创业者,每次做决策其实都是逻辑、经验、自信、风险、压力、情绪的综合自我博弈,特别像股市中的非理性决策,会强烈地受到自我情绪的影响甚至阻碍,这种情绪简单概括就是:意愿上想赢怕输,动作上风险规避,欲望上总想越多越好,自信心又来回摇摆。

你仔细看看这几组词,是不是相互矛盾的?是不是异想天开的?是不是跟炒股、赌博等一系列非理性行为看起来很像?理性上我们都知道风险与收益一定成正比,但真的自己下场干的时候,就会被上面几组词反复摩搓。越是业务、现金流有困难,这样的情绪阻碍越是明显。

最后是决策所付出的代价。

这种决策代价的不同,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当你在公司里“挥斥方遒”做决策时,爽的是你,但真正付出代价的是公司。这个项目要是干黄了,最多影响你的绩效,更糟糕一点最多丢掉工作,但公司付出的代价却是切实的。

但在创业过程中,你需要为自己的决策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比如,当你决定在某个方向投入20万元时,在公司上班时,支付这20万元的是公司,但如果换成是你自己出资,对于这个方向的投入你还能如此笃定吗?你会不会徘徊、犹豫,甚至风险规避、心生恐惧?

这一年的创业经历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当你真的100%掌握某个业务方向,并为之付出自己的真金白银时,才能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判断与决策。

更进一步,我逐步意识到“能提建议”与“敢做决策”完完全全是两回事。我在上家公司工作时也会帮CEO做很多业务分析,经常会拿着一堆经营数据告诉他,建议缩一缩,甚至砍一砍,我当时觉得自己算得可明白了,让我非常困惑的是:数据都这么明显了,老板为什么迟迟不做决策呢?

等我自己坐了一号位之后才明白,“能提建议”与“敢做决策”难度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在过去一年,我通过数据能“看明白”的事太多了,但我敢做的决策少之又少,因为无论是增还是减,是砍还是扩,是向东还是向西,都有巨大的实际成本与机会成本,真的到了那个位置上,那个节骨眼儿上,就会怂,就会忐忑,就会拖,就会想要“再看看”。

我前两天重看了一遍曹操和袁绍的终极之战——官渡之战,对于双方来说,都是走错一步满盘皆输,就得退出历史舞台。曹操和袁绍身边都有一大堆谋士献计献策,在关键时刻谋士之间往往还有分歧。

我以前把它当作武侠故事看,最近再看,深感袁绍和曹操决策质量之高,关键时刻敢于押注的魄力之大。从压力、情绪、逻辑、胆魄的角度去看曹操与袁绍的这场战役,才深感何谓真正的枭雄——这恐怕也是从古至今,谋士一大堆,枭雄少之又少的原因。

从这个角度看,虽然如今我做决策不再犹豫踟蹰,不再朝令夕改,但这并不来自我决策能力的突飞猛进,而是我所面对的决策难度、需要处理的情绪和我做每个决策所付出的代价与之前相比,完完全全低了不止一个量级。

如今我在现在的公司负责增长,带领还不错的团队,也有额度不小的预算。但与之前不同的是,我对这些可以控制的人、事、预算都有了更大的敬畏之心,我深知今天之所以能看起来“挥斥方遒”,其实是依赖于更顶层的人替我承担了更大的压力。

不仅是在工作中,推而广之,当我意识到付出的代价不一样,即使是同样一件事,判断与决策的难度也会有天壤之别时,在生活中面对朋友的困境、亲友的难关,我更多只是报以支持,而不再轻易给予建议或进行妄自的评判,因为此时,我在岸上,他在水里,我们的代价不尽相同。

摘自《重返大厂:创业治好了我的上班焦虑》,作者:罗量。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创业故事,在职场人集体渴望逃离工位的大环境下,这一本书尤为珍贵。不仅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辞职创业的真实状态,更因为它让我们发现:不管是工作还是创业,都是一场自我修行。我们常常怀着“生活在别处”的期待,总觉得换个环境,一切都会好起来。而事实上,真正让自己好起来的,是精神自由,是对自我的深度掌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8219.html

“30岁年薪百万的我,辞职创业后重返职场:创业治好了我的上班焦虑” 的相关文章

兴山能人返乡创业 争当乡村振兴“领头羊”

兴山能人返乡创业 争当乡村振兴“领头羊”

4月21日,兴山县吴傅记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榛子乡育林村正式挂牌成立,合作社将通过“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带领社员重点种植有机包菜。4月21日,兴山县吴傅记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邹磊 摄)包菜又叫甘蓝,口感清脆,味道甘甜,营养价值丰富,是人们喜爱的家常菜,市场需求量大。在种植上,包菜适...

山东一村8090后全部回村就业:在外干一个月不如回村一天

山东一村8090后全部回村就业:在外干一个月不如回村一天

聊城市茌平区耿店村种植大棚蔬菜有20多年历史,过去只有60多个“小土棚”,干活的多是50后、60后。2019年,“90后小夫妻”任召坤、崔广丹夫妇俩回村一个种辣椒,一个卖辣椒,成为地地道道的辣椒专业户,年入50万余元。崔广丹更是成为市场里小有名气的“辣椒经纪人”,每天批发辣椒至少3万斤,“这个只要你...

女白领回乡当“牛倌” 带领众乡亲养牛致富

女白领回乡当“牛倌” 带领众乡亲养牛致富

女性创业故事: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养牛这种活,一般都是由男人来干的。而她,原本是办公室里的光鲜亮丽的80后白领,却毅然辞掉了这份轻松的工作返乡创业回来养牛,开始悟起了养牛的门道,并从中寻找到了巨大的商机。吉安市泰和县沿溪镇女青年刘素珍,经过多年的辛勤打拼后,如今已成为当地养牛行业里的一位著名网红“牛倌...

“蚯蚓女孩”养上亿条蚯蚓创业,每天消耗上百吨“垃圾”

“蚯蚓女孩”养上亿条蚯蚓创业,每天消耗上百吨“垃圾”

创业故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养猪致富、养鸡致富、养鱼致富的案例早已不新鲜,可你是否见过养蚯蚓也能致富呢?在四川省西昌市高草回族乡,一位叫罗景杨的女大学生辞职回乡创业,建起了一座“蚯蚓工厂”,养殖了上亿条蚯蚓,大家都叫她“蚯蚓妈妈”“蚯蚓女孩”。在仅有百亩的养殖场内,平时不起眼的小蚯蚓却牵出...

大学生回农村老家创业,包10亩地种“软枣子”,每年结果让他开心

大学生回农村老家创业,包10亩地种“软枣子”,每年结果让他开心

上世纪80年代,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一件体面的事情。小时候,父母经常教我们努力学习,将来找一份好工作。所以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走出农村,远离面对黄土、背对天空的生活。但随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我们大学毕业后就开始工作。但发现原来的分配单位,分房都没有了。无论是在国企、外企还是民营企业工作,...

涡阳:返乡养鸽蹚出致富路

涡阳:返乡养鸽蹚出致富路

“目前养殖场种鸽增加到2000多对,年总产值已达30多万元,企业扶贫产业项目覆盖了5个行政村,带动368人从事乳鸽养殖,养鸽已经成了不少村民发家致富的新路子。”回想近年来的养鸽创业路,涡阳县广飞肉鸽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强激动地说,合作社每年净利润接近20万元,比当初他在外打工赚得更多。2014年,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