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江苏兴化小伙:23岁创业,6万攻克电网“中国心”,今身家破百亿

1个月前 (07-08)创业故事106

14平方米的实验室里,三个年轻人埋头调试着中国电力设备的未来,62000元启动资金在账面上已所剩无几。

2025年3月,胡润研究院发布的全球富豪榜上,55岁的董增平以100亿人民币身家首次跻身全球前3000名富豪。

这位从江苏兴化走出的企业家,掌舵的思源电气已成为中国电力设备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

时间倒回1993年,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电气工程系一间仅14平方米的实验室里,23岁的董增平与两位同窗陈邦栋、李霞以62000元启动资金,创立了思源电气的前身。

公司取名“思源”,取自交大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这不仅是企业的精神底色,更是董增平人生轨迹的真实注脚。

一、破局者:从铁饭碗到创业生死局

现任上海思源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闵行区青年联合会委员,并拥有中国香港地区居留权的董增平,1970年出生于黄海之滨的江苏兴化。

这个苏北小城走出了许多商业精英,但1990年代初,当这位上海交通大学高电压专业毕业生被分配到徐州矿务局供电处担任技术员时,没人想到他会成为改写中国电力设备历史的人物。

时代的浪潮拍打着每个年轻人的命运。1993年,当全国掀起下海创业热潮时,年仅23岁的董增平毅然放弃铁饭碗,与两位交大同窗李霞、陈邦栋共同创立思源电气。

创业之初,三人挤在交大电气系借来的14平方米实验室,62000元的启动资金捉襟见肘。他们瞄准的是被外国巨头垄断的高端电力设备市场,而首当其冲的,是被称为电网“安全卫士”的电抗器。

当时,中日合资R公司垄断了中国电抗器市场95%以上份额。董增平曾试图寻求技术合作,但对方开出的条件让初创的思源难以承受。

“我们自己挽起膀子自己干!”在董增平的决断下,一支技术攻坚团队迅速组建。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来,最终他们不仅掌握了电抗器核心技术,产品性能甚至超越了日本原型。

这一仗彻底改写了市场格局:曾经被外资垄断的电抗器市场,如今95%份额已握在思源手中。

二、三次创业:危机中的进化论

2004年8月5日,思源电气在深交所敲响上市钟声。站在聚光灯下的董增平却清醒地意识到,这不过是企业发展的新起点。

他将这一年定义为“第二次创业”:公司相继成立江苏思源赫兹互感器、上海思源电力电容器等子公司,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真正的考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降临。当同行不惜以低于成本价抛售产品时,思源迎来了“第三次创业”的生死抉择。

“越是艰苦,越要把产品质量做好!”董增平在回忆这段岁月时强调。当时公司研发的252kVGIS产品面临国家电网的严苛准入要求——必须无故障挂网运行两年才能获得投标资质。

在多数企业紧缩开支的寒冬,思源做出了惊人之举:将产品免费送给各变电站试用。两年后,真金不怕火炼,产品优异表现让思源顺利拿到国网“入场券”。

这场豪赌背后,是董增平对技术实力的绝对自信,更是江苏企业家特有的务实与韧劲。

三、技术护城河:新质生产力的样本

走进今天的思源电气研发中心,工程师们正通过ToleranceManager公差分析软件优化设计参数。

这套名为“思源卓越集成创新体系”(SIPD)的研发管理系统,是董增平借鉴IBM模式打造的创新引擎。

技术基因深植于思源的发展脉络:如550kV金属全封闭GIS组合电器研发成功;突破“大功率弹簧操作机构”核心技术;掌握高端“灭弧室”技术......

这些成就使思源成为国内首家、全球第四个掌握该技术的企业,打破国际巨头在高压设备领域的技术封锁。

思源的产品已应用于秦山核电站、云广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等国家重大工程,更走进俄罗斯、北非、东南亚等海外市场。

从上海磁悬浮到北京奥运工程,中国电力建设的里程碑上,深深镌刻着这家江苏企业的名字。

财富密码:百亿身家背后的价值坚守

2025年3月,胡润全球富豪榜上,董增平的名字首次站上百亿身家高位[citation:用户补充信息]。回看他的财富轨迹,呈现出一条技术型企业家的典型成长曲线:

2024年7月,董增平入选“福布斯中国最佳CEO榜单”,标志着资本市场对其领导力的高度认可。在2022年行业整体低迷期,思源仍实现营收86.95亿元,净利润11.98亿元的亮眼业绩。

不同于追逐风口的投机者,董增平坚持深耕电力设备主航道。当互联网、房地产热潮席卷商界时,这位江苏企业家默默加固着自己的技术护城河。

四、饮水思源:从实验室到捐赠千万

2016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思源电气教育基金”签约仪式隆重举行。董增平代表企业向母校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用于支持电气工程学科发展和青年教师培养。

站在曾经求学的地方,董增平动情地说:“公司能取得现在的成就离不开电院老师的支持”。这不是一时兴起的慈善,而是一个延续十余年的感恩计划:

如,2007年设立“李福寿思源电气奖学金”,以授业恩师命名;2008年捐建“上海交大-思源数字电力研究中心”;2011年促成高压系校友设立人文发展基金等。

技术报国,教育兴邦。在董增平看来,人才是比设备更重要的“中国心”。今天的思源电气已成为交大学子的重要实习基地,公司80%股东来自上海交大,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生态系统。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这八个字不仅镌刻在交大校门,更流淌在董增平和他打造的电力装备王国血脉中。

结语:从苏北小城的求索少年,到黄浦江畔的百亿掌舵者,董增平用32年光阴书写了一段“技术报国”的硬核传奇。

14平米的实验室起点,6万元的破局豪赌,最终化为点亮万家灯火的“中国心”。他的故事,是草根逆袭的励志篇章,更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铿锵迈进的缩影。

当“思源”的蓝色标志闪耀在全球电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企业的崛起,更是一代人用智慧与坚守,为民族工业铸就的脊梁。

亲爱的老铁们,董增平23岁敢用6万挑战行业巨头,你认为在当今环境下,年轻人创业最需要具备的核心品质是什么?

董增平坚守电力设备主业、重金投入研发的“长期主义”,在浮躁的当下有何特别意义?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观点和感悟!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8296.html

“江苏兴化小伙:23岁创业,6万攻克电网“中国心”,今身家破百亿” 的相关文章

于洋:创业是条不归路 深度学习方能行远

于洋:创业是条不归路 深度学习方能行远

四川路25号,曾经诞生了与共和国同龄的青岛造船厂,多艘渔业、公务船从这里扬帆;2013年,老船厂启动搬迁,金茂湾拔地而起,国际湾居综合体呼之欲出;2018年,青岛柒贰法则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与大多数平台公司不同,创始人于洋没有选择交通更加便利的东部,而是将创业孵化平台落在了老城区灵魂与文化的交汇点...

红薯点燃致富梦,80后村干部郭培的“薯香人生”

红薯点燃致富梦,80后村干部郭培的“薯香人生”

地理位置的偏远,挡不住新郑市辛店镇湛张村人发展的热情,而郭培就是带领他们致富的种薯能手。四月末,骄阳下,郭培正弓着身子在地里插苗浇水,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他说,小红薯,大产业,这里承载了他的梦想,他要带领乡亲们开辟一片“薯香人生”。因地制宜,80后“致富能手”返乡带领乡邻创业80后的郭培是如今是湛...

“90后”小伙回乡创业当“新农人” 直播带货农产品带领农民增收致富

“90后”小伙回乡创业当“新农人” 直播带货农产品带领农民增收致富

视频直播创业故事,大学毕业“杭漂”四年,在积累了一定的视频拍摄经验后,他决定返乡创业,成立农业公司。利用“直播+短视频”模式尝试销售家乡的土特农产品。在拓宽当地农产品销售渠道的同时带领乡亲共同致富增收,他就是徐州市贾汪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90后”人大代表宋超。一、返乡创业他做起了“带货”主播“这是...

菱湖:95后返乡创业变身“羊专家”

菱湖:95后返乡创业变身“羊专家”

10月18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山塘村的菱湖中宏家庭农场的养殖大棚里,负责人沈志宏身穿深蓝色工作服、手提饲料桶,撒料、喂水,动作一气呵成。如今的他,虽然仍面容青涩,但已是管理800头羊的“羊老大”了。今年27岁的沈志宏是土生土长的菱湖草根“新乡贤”,父母养了一辈子鱼,2017年毕业后,和大多...

80后小伙创业养羊 连亏七年屡败屡战 “金点子”扭转困境

80后小伙创业养羊 连亏七年屡败屡战 “金点子”扭转困境

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各地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创业人才,带动乡亲们发展特色产业,走上了致富奔小康之路。荆州市荆州区菱角湖管理区的小伙子蒋迪,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15年创业路,曾遭遇7年山穷水复的绝境,又因为一个金点子,柳暗花明、走向成功。85后乡村创业代表,荆州市荆州区小有名气的养羊达人,带动周边1...

大学生返乡创业 黑水虻探出致富路

大学生返乡创业 黑水虻探出致富路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庐江县90后大学毕业生余宏伟,利用在高校里学到的知识返乡创业,养起了黑水虻,为当地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探出一条新路子,还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余宏伟的黑水虻养殖基地位于庐江县白山镇五艾村境内,一天三顿都要喂食,而喂养黑水虻的食物有点特别。合肥保护盾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